此時的大明內(nèi)憂外患,正處于皇朝建立初期最動蕩的時候。
洪武大帝仙逝,建文帝繼承皇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未曾想,明成祖朱棣不滿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動作,選擇鋌而走險。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cè)’的幌子發(fā)動了讓后世中津津樂道的靖難之役,于是皇權(quán)崩碎,天下易主,建文帝在一場大火中下落不明,隱居鄉(xiāng)野。
而朱老四在自孝陵歸來之后,自導(dǎo)自演了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碼,堂而皇之的坐上了九五至尊的皇帝寶座。
奈何,皇權(quán)天授,亦是民心所向。
為求心安理得,眾望所歸,后世中大名鼎鼎的永樂大帝為圖天下歸心,召見建文舊臣,也就是名滿天下的大儒方孝孺來為他起草登位詔書,以安天下民心。
奈何方孝孺卻是個擰的,非但在朝堂上破口狂噴朱老四倒行逆施,德不配位,而后更是舌戰(zhàn)群儒,當(dāng)著滿朝文武百官的面兒讓朱老四下不來臺。
開玩笑。
永樂大帝豈是那等寬宏之人?
于是一代大儒方孝孺不出意外的喜提誅十族的大禮包,也算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
按理說這種事情和李子城是沒什么太大關(guān)系的。
原主剛滿十五歲而已,家中雖然略有薄產(chǎn)不過歸根結(jié)底只是尋常的小官兒,論官職甚至連上殿的資格都沒有,壓根參與不進皇朝的內(nèi)斗當(dāng)中。
只可惜啊,原主的身份尷尬,卻是方孝孺新收的關(guān)門弟子。
這一下倒好,本來打算沾著方孝孺這一文壇大儒的光,指望著日后順風(fēng)順?biāo)?,出師了也好有個文壇大儒的老師當(dāng)靠山。
奈何方孝孺一句‘誅我十族又如何’,直接把他的棺材板都給釘死了。
連帶釘死的還有與方孝孺交往過的好友親朋們。
如果李子城記得沒錯的話,怒到發(fā)狂的朱老四幾乎是咬牙切齒的將方孝孺的九族砍了個干凈,而且還非常貼心的將方孝孺的親朋好友們一同湊了一桌,好嘛,一家人就是要走的整整齊齊。
媽蛋,這怎么搞?
李子城咧了咧嘴,感覺到后槽牙都要咬酸了。
他是做夢也沒想到自個兒剛穿越就要被砍了腦袋,這特么不是鬧嗎?
不行,得自救。
李子城仔細(xì)回憶著史書上的記載,只可惜,任憑他翻遍了自己的記憶也沒能找到在朱老四的屠刀下茍活下來的辦法。無它,誰讓自個兒的恩師是華夏五千年歷史上第一的硬骨頭,那可是敢肉身飼虎,用自己個兒的頭蓋骨硬剛暴君的主兒。
讓這樣聞名千古的倔老頭兒去服軟,那難度還不如讓他一腦袋去撞塌了不周山呢。
這么一看的話,老子豈不是要涼透了?
“方孝孺,你……你給咱家等著!”
身前的大宦官被方孝孺一通怒罵,懟的不知如何還口,只能怒氣沖沖的瞪了方孝孺一眼,然后羞憤的跺跺腳轉(zhuǎn)身離開去跟朱棣稟報了。
一群錦衣衛(wèi)圍了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