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尋一尋當年為虞扶音批命的高僧,莫忘師太,如今在何處。
第三個比較困難,她想知道黎赫在北狄為質(zhì)的時候,都遭遇了什么。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百勝。
前世他們是宿敵,虞扶音聽到的很多都是黎赫暴戾無狀,殺人如麻的故事。
但上回受困雪山,她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他。
她有些好奇,真實的黎赫,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
過了幾日,李崆升了轉(zhuǎn)運使,還沒等他高興呢,才知道他原來的頂頭上司,去了巡督組。
兩人本來就在漕司里不對付,但以往都在一個碗吃飯,誰也不能砸了飯碗。
現(xiàn)在原來的轉(zhuǎn)運使轉(zhuǎn)了督查,沒有油水可撈了,自然也見不得李崆好過,每日帶著人查漕司的賬目,樂此不疲。
李崆只能拆了東墻補西墻,將賬目補上去。
而虞伯同則被英國公推舉為京畿團練使,負責京郊大營的練兵,陛下當堂應(yīng)允了。
京畿團練使這個活兒,早出晚歸,時常還要駐扎在郊外,很多世家武將子弟不樂意干,但是虞伯同是在沙場打拼過來的人,自然不怕。
更重要的是,陛下已經(jīng)初步擬定了,開春以后,科舉先開,然后便是開武舉,第一年只在京中挑選。
以往武將都需要軍功才能一步步往上升,而戰(zhàn)場上刀劍無眼,習武的世家子弟少之又少。
開了武舉就不同了,就同科舉一樣,有一飛沖天的機會。
京郊大營頓時擠滿了前來報名的世家子弟,主要嘛,還是為了和京畿團練使套套近乎。
虞伯同又一次成了香餑餑。
即便他不在家,前后門也擠滿了前來送禮和拜訪的人。
李琦玉作為當家主母,忙得不亦樂乎,大房和二房倒是相安無事了一段日子。
虞扶音記起之前答應(yīng)過給弟弟找武夫子的事情,想來想去只能找裴洺比較合適,還得瞞著父親。
她索性先去找虞持岳商量商量。
沒想到,剛進院子,看見他的小廝平安鬼鬼祟祟地拿了什么東西往外走。
“站住。”她喊道。
平安沒停,反而走得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