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一模一樣。筆畫未成,自行燃盡。
第三次,第四次……
一連七次,每一次都在落指的瞬間失敗。桌上那灘“朱砂”已經(jīng)消耗過半,我的額頭也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這絕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
我停了下來,強迫自己冷靜。
問題出在哪里?
我回想著在“玄字庫”里看到的那一幕。
我的祖先,牽引云氣,改變水脈……他們沒有用符紙,也沒有用朱砂。他們用的,是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意志,去直接“引導”天地間的能量。
而我現(xiàn)在在做什么?
我在“畫”。我在用“氣”去驅(qū)動“朱砂”,在“符紙”上畫一個“引”字。
我把它,當成了一個任務,一個技術動作。
我錯了。
符箓之道,畫的不是“形”,而是“意”。
那個彎鉤,不是一個圖案,而是一個“動作”的載體。我需要的,不是把它“復制”下來,而是通過我的指尖,將那個名為“引”的動作,“執(zhí)行”一次。
筆,是我的指(或者任何媒介)。
墨,是能量(氣)。
紙,是法則的承載平臺。
而我,是這一切的“意志”。
想通了這一點,我長長地吐出一口氣,之前所有的煩躁與不安,都隨之煙消云散。我的心,前所未有的平靜。
我再次伸出手指,沾滿那滾燙的“朱砂”。
這一次,我沒有立刻落指。
我閉上眼睛,心神沉入靈魂深處,與那個古樸的彎鉤符文,緊緊地連接在一起。
我不再去想“畫”這個動作,而是開始想象“引”這個結果。
我想象著,我指尖的“氣”,是一只看不見的手。
我想象著,這張符紙,是一個通道。
我想象著,我需要“引”動的,是這間屋子里,游離在空氣中的,無處不在的天地靈氣。
然后,我的手指動了。
它不再是我自己的手指,而僅僅是“意志”的延伸。
那是一個無比緩慢,卻又無比流暢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