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并未坐在象征至高權(quán)力的蟠龍金漆寶座上,而是半佝僂著背,伏在堆滿奏折的寬大紫檀木御案之后。
白日里,他總是披著威嚴(yán)的龍袍。
但通常在乾清宮處理諸多事情的時候,朱元璋最喜歡的還是常服。
其實他雖然是皇帝了,但還是有著骨子里的百姓性格。
半舊的靛青色常服,他已經(jīng)穿了好幾年了,也沒有想更換的想法。
乾清宮內(nèi),朱元璋眉頭緊鎖,顯得既疲憊,又有些許的憂慮。
這治理天下難啊。
每天案頭上的奏折都堆的滿滿的,朱元璋覺得這些奏折仿佛永遠(yuǎn)也批閱不完。
他用力揉了揉眼睛,心中煩悶。
“唉”
朱元璋隨手拿起最上面那本已然翻開的奏折,目光掃過。
又是報災(zāi)。
南直隸某縣,夏秋連旱,赤地千里,顆粒無收,餓殍已現(xiàn),請求朝廷緊急撥糧賑濟(jì),開倉放糧。
朱元璋嘆了口氣。
這大明朝,開國才不過十五年罷了。
按照歷朝歷代的治理方法,現(xiàn)在最適休養(yǎng)生息、百業(yè)待興。
可怎么問題這么多?
就如同病魔纏身的老人?
標(biāo)兒是讓他監(jiān)國歷練了,可眼前這些奏折,他還需要關(guān)注著。
兵餉、災(zāi)荒、邊患、吏治樁樁件件都是棘手的事情。
標(biāo)兒雖然是位合格的太子,但有些事情還需要他親自盯著。
“雄英”閱覽諸多奏折和上疏的過程中,朱元璋又想起了他的乖孫,朱雄英。
那孩子聰慧沉穩(wěn),眼光長遠(yuǎn),像極了他年輕時的樣子。
未來的擔(dān)子,這大明的江山,終究是要落在這孩子肩上的。
想到這里,他心頭掠過一絲微不可查的慰藉。
但隨即又被更深的憂慮淹沒。
這江山,到他手里時,還能剩下幾分元氣?
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