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輪軌撞擊的節(jié)奏與戈壁灘上的風(fēng)聲交織,窗外一片片綠洲從車窗前掠過,像是被風(fēng)吹散的記憶碎片。
林硯靠在窗邊,手中握著一本翻舊了的文化遺產(chǎn)管理筆記,目光落在紙上,卻一個字也看不進去。
“喀什,我回來了?!?/p>
他低聲自語,聲音輕得幾乎聽不見,但語氣里透著一股堅定。
列車正駛向南疆鐵路的最后一站——喀什。
這是他闊別四年的故鄉(xiāng),也是爺爺一生守護的地方。
林硯是土生土長的喀什人,從小在這片土地上奔跑、長大。
父親是教師,母親是醫(yī)生,而他的爺爺,曾是這片老城區(qū)的支書,一干就是四十年。
小時候,爺爺常牽著他的手走過這條條巷道,講那些關(guān)于民族團結(jié)、文化傳承的故事。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抱在一起?!睜敔斂倫圻@么說。
可如今,這顆“石榴”正在一點點“裂開”。
林硯低頭翻開筆記本,在泛黃的紙頁上寫下:“老茶館是爺爺?shù)拿?,也是這片街區(qū)的靈魂?!?/p>
茶館是他爺爺一手修起來的,是街坊鄰里聚集的地方,也是多民族情感交匯的橋梁。
銅壺煮茶、維吾爾族老人彈熱瓦普、哈薩克族阿帕唱著歌繡花……
那是林硯童年最鮮活的記憶。
“守住老茶館,就像守住咱們一家人的心。”
這句話是爺爺臨終前緊緊攥著他手說的最后一句話。
那一刻,林硯心里就埋下了種子。
他本可以在內(nèi)地找到一份高薪體面的工作,但他選擇了回來。
回到這個即將被拆遷的老城區(qū),回到這片正在褪色的土地。
列車緩緩?fù)?吭诳κ不疖囌?,林硯背起行囊,踏上熟悉的土地?/p>
夕陽把老城染成金黃色,空氣中還飄著烤包子的香氣。
可當他穿過小巷,走向那間承載記憶的老茶館時,心卻猛地一沉。
茶館門鎖緊閉,門口赫然貼著一張告示:“危房待拆”。
他走上前,輕輕推了推門,紋絲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