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張已經發(fā)黃,但字跡依然清晰有力,帶著一種歷經歲月仍不肯妥協(xié)的堅定:
“每一面墻,都是歷史的眼睛。”
“我們不是為了留住過去,而是為了讓未來記得自己從哪里來?!?/p>
他坐在椅子上,一頁頁讀下去,心跳越來越快。
文中詳細記錄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喀什老城區(qū)的風貌變遷,還有爺爺當年如何與各方協(xié)調,在極為有限的條件下,盡量保留民族建筑特色。
每一段文字都像是從骨子里透出的責任感,那種對文化傳承的執(zhí)著,甚至帶著點悲壯的意味。
有一段話深深打動了他:
“當一座城開始遺忘自己的根,它便不再是真正的城。我們不是要阻止發(fā)展,而是要在發(fā)展的洪流中,為傳統(tǒng)留一條出路?!?/p>
林硯久久沉默。
這一刻,他仿佛真正理解了爺爺當年為何堅持修復茶館、為何在那些年里一次次奔走于街道之間,甚至在面對壓力時也不曾低頭。
他合上手稿,眼中燃起一股從未有過的堅定。
第二天清晨,天還未亮透,林硯已經抱著那摞手稿來到古麗米熱的工作室。
“這是你爺爺?shù)??”她接過手稿,仔細翻閱后露出驚訝的神情,“寫得真好……而且很有現(xiàn)實意義?,F(xiàn)在很多城市更新項目都在講‘文化植入’,但他早在幾十年前就提出來了?!?/p>
“所以我想請你幫忙,把這些內容數(shù)字化整理,然后做成一套更符合現(xiàn)代操作流程的修復方案?!绷殖幷Z氣認真,“我們需要一份完整的、有說服力的資料,才能應對專家組的評估?!?/p>
古麗米熱點點頭,沒有多問,只是默默打開了掃描儀。
兩人開始分工合作。
林硯負責解讀手稿中的關鍵內容,古麗米熱則將它們整理成圖文并茂的文檔,并結合現(xiàn)有的測繪數(shù)據(jù)進行比對分析。
過程中,他們逐漸理清了一個脈絡:老城區(qū)之所以珍貴,不僅僅是因為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承載了多民族共居共融的生活記憶。
如果只是一味追求現(xiàn)代化,而忽略了這些細節(jié),那將是不可逆的文化斷層。
“如果我們能以這個草案為基礎,重新規(guī)劃修復流程……”古麗米熱一邊調整圖像一邊說道,“也許能在專家組到來之前,拿出一個更具說服力的方案?!?/p>
“不止是說服他們?!绷殖幫巴獾某筷?,“我們要讓整個老城區(qū)活過來,不只是保存,而是讓它繼續(xù)生長?!?/p>
就在這時,手機震動了一下。
林硯低頭一看,是阿依夏的消息:
“我在茶館門口,艾山師傅帶著幾位老工匠來了,說想復原那扇雕花門板?!?/p>
林硯心頭一震。
他和古麗米熱對視一眼,隨即站起身,抓起外套往外走。
“我們也去吧?!惫披惷谉彡P掉電腦,也跟著走了出去。
屋外,陽光正好。
微風吹過,帶來一絲初春的暖意。
“我們年輕時學的就是這個手藝,不能讓它斷在我們手里。”艾山緩緩開口,聲音不大,卻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