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巷口吹來,帶著遠處沙漠的氣息,也夾雜著剛出爐的馕餅香味。
夜色漸濃,月光灑落在新修的墻上,映出一片柔和的光影。
林硯站在老茶館門口,望著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思緒萬千。
“下一步該做什么?”他在心里問自己。
這時,劉倩走過來,遞給他一份文件:“這是我們整理的‘民族文化體驗計劃’草稿,要不要考慮一下?”
林硯接過文件,目光掃過目錄,節(jié)寫著:“民族文化講堂”。
他微微一笑,沒有立刻回答。
但他知道,有些事情,已經(jīng)悄然醞釀。
石榴花開映新墻的夜晚,林硯站在老茶館門口,望著那一排修繕如新的老宅,心中隱隱有股熱流在涌動。
劉倩遞來的“民族文化體驗計劃”草稿像是一把鑰匙,正輕輕叩響他心中醞釀已久的想法。
幾天后,“民族文化講堂”正式掛牌。
第一間教室就設(shè)在民宿院落的回廊下,木雕窗欞透進柔和的光線,斑駁的光影灑在鋪開的地毯上。
林硯沒有請專業(yè)講師,而是直接找到了街坊們:“你們就是老師?!?/p>
努爾江第一個應(yīng)聲。
哈薩克族木雕師傅帶著幾個年輕人走進院子,手里提著刻刀和木料。
他在講堂上一邊演示雕刻技巧,一邊講述自己從爺爺那代傳下來的圖騰寓意。
“這些花紋不是裝飾,是我們民族的語言。”他說得認真,游客聽得入神。
阿依夏則坐在織機前,將五彩絲線一一展示,講解艾德萊斯綢的染色工藝與圖案象征。
她說話時神情專注,偶爾抬頭看一眼觀眾,眼里有光。
一位外國游客低聲感慨:“這是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一塊布的意義?!?/p>
巴圖爾·買買提雖然嘴上不答應(yīng)授課,卻每天早上悄悄來院子里整理展品架,修補那些因搬運磕碰而損壞的老物件。
他不言語,但眼神里透出一種難以掩飾的驕傲。
這種自然形成的跨民族協(xié)作,讓許多游客感到驚訝。
他們在留言簿上寫下:“這才是真正的團結(jié),不是口號,是生活?!?/p>
“在這里,我看到了新疆的溫度?!?/p>
而在老巷深處,另一場改變也在悄然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