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長的織娘遲疑地問:“這樣改,還是艾德萊斯嗎?”
“是?!卑⒁老恼J真地說,“它不只是過去的影子,也該成為未來的衣裳?!?/p>
與此同時,林硯帶領(lǐng)團隊啟動織造工坊改造計劃。
他們在保留原有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上,引入通風(fēng)采光系統(tǒng),并設(shè)立小型展示區(qū)與互動體驗角。
為了讓游客更深入了解非遺技藝,他還邀請木拉提拍攝系列紀(jì)錄片,記錄下每一道工序背后的故事。
而民宿集群的建設(shè),則成了最棘手的一環(huán)。
議事會上,烏拉音拍案而起:“你們這是要拆了老街!”
“不是拆,是修?!绷殖幠贸鋈S測繪圖,“我們只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老宅進行加固或局部翻建,所有建筑風(fēng)格必須符合歷史風(fēng)貌標(biāo)準(zhǔn)?!?/p>
烏拉音盯著圖紙看了許久,最終沒有再說什么,但眉頭始終沒舒展。
夜晚,林硯獨自一人坐在茶館二樓,望著遠處燈火稀疏的巷道。
阿依夏推門進來,輕輕將一杯熱茶放在他面前。
“你真的相信能在三個月內(nèi)完成這一切?”她問。
“我必須信。”林硯低聲說,“不僅是項目,更是對我們自己的一種證明?!?/p>
阿依夏看著他,忽然笑了:“你知道嗎?小時候爺爺常帶我去老街口,他說:‘石榴樹下埋著種子,等到春天,它就會發(fā)芽?!?/p>
然而,就在一切緊鑼密鼓推進之時,一個意想不到的聲音再次響起——
“林哥,我覺得我們可以找投資公司做聯(lián)合開發(fā),效率更高。”努爾江在一次項目碰頭會上提議,語氣中帶著幾分急切和野心,“資本進來了,進度自然就快了?!?/p>
林硯緩緩放下手中的筆,抬起頭,目光沉靜如水:“我們不做那種開發(fā)。”
努爾江眉頭皺起,似乎還想再勸幾句,但被林硯抬手制止了。
“資金不能主導(dǎo)文化。”林硯站起身來,走到白板前,指著上面的規(guī)劃圖,“我們要的是可持續(xù),不是利潤最大化。喀什的老街不是商品,它是一代代人生活的記憶。一旦交到逐利者手中,就再也回不來了。”
阿依夏在一旁靜靜聽著,忽然開口:“艾德萊斯綢的織娘們也擔(dān)心這個問題。她們愿意改,是因為希望手藝活下去,而不是為了賣個高價。”
努爾江抿緊嘴唇,沒再說話。
幾天后,木拉提拍攝的申報紀(jì)錄片《喀什之光》在自治區(qū)展播,意外引發(fā)熱烈反響。
片中一位年邁的哈薩克族銅器匠人坐在老茶館角落,用斑駁的銅壺煮著奶茶,講述年輕時和父親一起走巴扎的日子。
畫面緩慢而深情,鏡頭掃過老屋的磚墻、褪色的雕花窗欞、孩子們在巷口追逐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