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外。
精明能干的劉進在離開了王記織坊之后,便是輕車熟路的抵達了人頭攢動的碼頭,準備像往常一樣,靠著幫人搬運些貨物,或者通過帶初次抵達杭州府的外地行商們找些”樂子”,賺取些賞錢。
但不知是運氣太差,亦或者燕王朱棣駕臨杭州府,諸多富紳豪商均是不敢太”活躍”的緣故,能說會道的劉進足足等了一個多時辰,也未能成功招攬到生意,只得悻悻的坐在陰涼處,與往日相熟的伙伴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著閑話。
”二哥,這眼瞅著就要到九月了。”
”朝廷又要開始收取秋糧了。”
都是些知根知底的街里街坊,在例行公事般議論了幾句各家的”家長里短”之后,眾人所談論的話題便自然而然的轉移到了官府頭上。
夏稅和秋糧,一年中的兩次賦稅,便是當下這個時代百姓的頭等大事。
杭州府得益于坐落于大明腹地,不用像北方諸省那樣,時不時便要面臨蒙元鐵騎來犯的威脅,故此朝廷每年在杭州府所征收的”徭役”相對而言也十分有限。
即便真的不幸被官府抽中,也可私底下使些銀錢,雇傭個走投無路的流民百姓,或者入不敷出的農(nóng)戶替代前往,畢竟這杭州府雖是富庶,但每年仍有不少農(nóng)戶因為無法負擔朝廷的賦稅而家破人亡。
”說的是,又要開始準備了。”
聞言,被在場漢子視為主心骨的劉進便是輕輕頷首,臉上露出了一抹復雜的神色。
他因為能說會道,碰上外地行商也敢主動上前去搭訕的緣故,日子倒是比在場的這些伙伴們要強上不少,至少不用為那每年都要繳納的賦稅而發(fā)愁。
但即便如此,偶爾提起那夏稅和秋糧的時候,他通過也是一副深惡痛疾的表情。
當然,他并不是因為朝廷定下的稅額過高,方才如此不滿;相反,這杭州府的賦稅雖然比之鄰近的府縣要沉重不少,但無論是”東南佛國”的歷史沉淀,亦或者”人間天堂”的噱頭,均是吸引了大量的外地行商至此,從而養(yǎng)活了一批像他們這樣能夠”自給自足”的販夫走卒。
他真正不滿的,還是杭州府城中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地里實則冷血刻薄的織造商,以及與其沆瀣一氣的官員。
在他的印象中,這杭州府的蠶絲和桑布價格,每每到了朝廷要收取賦稅的時候,便會持續(xù)走跌,讓靠著蠶絲和桑布為生的農(nóng)戶們叫苦不迭,只能忍痛將其賤賣,用以繳納朝廷的賦稅。
但是當朝廷的”秋糧”收取完畢之后,這些蠶絲和桑布的價格又會奇跡般開始攀升,就好似那彈簧一般。
”哎,也不知今年何時才能發(fā)放工錢,可千萬別像去年那樣,拖到快過年了才給?!?/p>
”去年我家就差一點,就得繳納額外的罰沒了?!?/p>
提起讓人一言難盡的賦稅,在場的漢子們神情明顯嚴肅了許多,不再像之前那般嘻嘻哈哈,其中還有人變得愁眉苦臉,長吁短嘆起來。
無需多問,這些人家中必然有親屬在城中的”織坊”幫工做活。
”我說哥幾個,你們都不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