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親戚里沒有從事某個行業(yè)的,也能替她打聽出來。
眼看第五交響曲cue了她,高泠就在頻道里發(fā)了句“我試試”。
見她冒泡,不少人都出聲打招呼。
高泠不認識他們,他們卻都知道她的名字。
高泠不太習(xí)慣這種當面的熱情,寒暄了幾句,就道,“那你們聊,我先撤了?!?/p>
“你人還在成都嗎,真不來跟我們共襄大計?”高富帥有些好奇地問。
高泠:不了,難得過來一趟,估計要多待幾天。
“看來天府之國真是好地方。”高富帥玩笑道,“可惜我實在是不想趕路了,尤其不想走這種很難走的路,雁帥什么時候在那邊開了復(fù)活點我再去。”
他這么一說,眾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顯然都想到了他之前去邏些城的經(jīng)歷。雖然確實很拉風(fēng),至今為止那條線都只有他一個人走過,但趕路過程中的辛苦、無聊和孤獨也是實打?qū)嵉摹?/p>
眼看話題已經(jīng)轉(zhuǎn)到高富帥身上,高泠就默默退出團隊頻道,關(guān)上了面板。
一杯茶適時地被放在了她面前,對面的人溫聲笑語,“小娘子在想什么?”
“沒什么?!备咩龆似鸩璞K,戰(zhàn)術(shù)性喝水。
然后她臉上的表情頓時變得精彩起來。
大唐的茶都是要加調(diào)料煮的,蔥姜大棗、橘皮茱萸、酥酪花椒……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加不了。雖說味道有點過于豐富,但當成特殊風(fēng)味的奶茶來看待,倒也不算難喝。
倒是自從陸羽寫了《茶經(jīng)》之后,文人士大夫就開始鄙視在茶水里加入大量調(diào)料的做法,認為這樣反而影響了茶的本味。
但鹽還是要放的。
所以薛濤端過來的,就是這么一盞加了鹽的、飄著一層漂亮湯花的、符合大唐上流社會審美的茶。
“你那是什么樣子?”薛濤眉一挑,面露嗔色,“這可是最頂級的蒙頂石花,一般的客人,我可不舍得用它招待,看你也不是個俗人,怎的卻不識好?”
高泠干脆放下了手中的茶盞,“我只是不解,為何定要在茶水里加鹽?”
按照陸羽的《茶經(jīng)》,煎茶在這一時期,已經(jīng)進入了挑剔木柴、水質(zhì)、茶器的階段,乃至連煎煮的火候、沖泡的緩急也都大有講究,儼然后世日式茶道的濫觴。
明明是桐木做柴、砂壺為器,用山泉水煮出來的茶水,盛在白瓷盞中,色青沫綿,香清意雅,看起來跟高泠熟悉的綠茶已經(jīng)沒有太大的分別,結(jié)果一喝是咸的。
誰懂這種感覺?。?/p>
薛濤還真知道。她手捧茶盞,一口飲盡,這才答道,“為了中和茶葉的澀味?!?/p>
高泠一愣。
薛濤又嘆道,“最頂級的茶葉,都是選青春年少的采茶女,于朝陽未升、晨露未干之前采摘,即使如此,澀味也無法完全去除,須得加鹽中和?!?/p>
“這么夸張的嗎?”高泠有些驚奇,她一直以為這些都只是噱頭,難道還真的能影響茶葉的品相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