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李鴻章進京無論對于北洋還是中樞,都是1場巨大的考驗。
李鴻章想為北洋謀得更大的利益。而中樞又何嘗不是想借機分裂北洋?在這個目標下,無論是帝黨還是后黨都暫時放棄了權利之爭,聯(lián)合起來1起對付北洋。所以才有了恭親王和康有為1起去試探李光宗這件事的出現(xiàn)。
慈禧不怕北洋眾人有野心,因為只有慈禧有能力去滿足他們的要求,而光緒卻暫時沒有這能力。如果慈禧真的能拉攏幾個北洋將領的話,那么這后黨除了依克唐阿的遼東兵和榮祿的京營外,又將多了1支更為強大的力量。這對于帝黨奪權將是極大的障礙。
這1點,帝黨自然也意識到了因此,帝黨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慈禧1個人當好人。
不過這1切都只是私下里進行的,并沒有搬到臺面上。
1時間北洋像是變成了1塊肥肉1般,被滿清中樞的餓狼們虎視眈眈的隨時準備咬下1口。
面對這樣危機的情況,李鴻章做了1件令所有人都始料不及的事情!
首先,李鴻章同意分出部分北洋系部隊交給中央。這其中大多數(shù)是被朝廷拉攏成功的北洋低級官員,他們自以為受到了朝廷的“重用”而選擇親近中樞,李鴻章正好做了1個順水人情。
這既剔除了北洋內部心思不正的人,保證了隊5的純潔性。又可以起到示敵以弱的目的,北洋在中樞軍隊的減少讓滿清朝廷壓力大減,同時也向世人表明了李鴻章無意問鼎的表態(tài)。
同時李鴻章也再次強調了自己只希望掌握東北部分偏僻地區(qū)的權利。對于東北已有管理體系沒有興趣。這樣1來讓滿清中樞進1步感覺到了北洋和解的態(tài)度。
而在慈禧等人看來,表面上原有的北洋聯(lián)盟體系的勢力增強了,但是力量卻更加分散,李鴻章還是直隸總督,但是卻要分出1部分人跟李光宗去東北。還有1部分人跟了朝廷,實力被嚴重削弱。而實力的削弱不就代表著李鴻章對北洋控制力的下降嘛!
至于李光宗嗎?他帶1批新人去1個新的地方,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脫離了北洋。北洋沒有了李光宗,相當于失去了1臂。到時候慈禧在見縫插針,扶持李耀祖,與李光宗爭權奪利。到那時北洋內部必定生亂,他們就再也無法對中樞造成威脅了。
至于李光宗嘛?他的能力再強又如何?他遠在東北,就算再怎么折騰,對中樞的影響力也很有限。
可以說,此刻的北洋已經從1座大山變成了數(shù)個中等程度的山頭,不足為懼了。
這只是北洋的變化,如果僅僅這樣,中樞還是覺得不安全。畢竟在甲午戰(zhàn)爭中,北洋所爆發(fā)出來的勢力不僅讓外國人刮目相看,更是讓中樞都感到恐懼。
新式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各種人才,新式兵工廠提供的各種武器武裝起來的新軍。因為商貿和從事工業(yè)而富余起來的北洋治下各省,都讓中樞以及其它勢力羨慕的眼紅。
任何人都意識到了工業(yè)和新式學校是北洋強大的根本,所以中樞也難得的開始對洋務重視起來了。
眼下,中樞也得到了日本賠款,財務狀況得到緩解,所以幫助劉坤1等滿清死忠分子發(fā)展工業(yè)教育,以及籌備新軍還是可以做到的。
但僅僅是發(fā)展經濟還不夠,清朝中樞還需要掌握1支完全屬于自己的強大力量。
雖說甲午戰(zhàn)爭中,無論是依克唐阿還是其他滿軍將領的表現(xiàn)都不怎么樣,但是慈禧和光緒還是固執(zhí)的認為,他們才是大清的基礎,只有他們才能維護大清的統(tǒng)治。
至于戰(zhàn)力差距嘛!滿清中樞認為差別還是在于武器,只要武器裝備足夠精良,這些“自己人”組成的軍隊依然可以和北洋比肩。
而作為對于李光宗的防范,慈禧還是決定扶持在甲午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還算“比較好”的依克唐阿來擔任熱河總督,總領東北滿人區(qū)域的工業(yè)發(fā)展和新軍訓練。
在慈溪看來,這樣做,這大清國的中樞與地方才算是重新平衡了。
這大清朝打贏了日本獲得了賠款,而且又重新進行了權利分配。中樞比開戰(zhàn)前有了更多的資源和軍隊,而北洋則被分成了數(shù)個實力幾乎相當?shù)纳筋^實力此消彼長。
并且現(xiàn)在大清也開始學習西方工業(yè),雖說慈禧個人對這工廠還是有些抵觸的,但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tǒng)治,她只能被迫接受。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