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日子很是平靜。
趙容朗心態(tài)很平穩(wěn)地開始復(fù)習(xí)。
趙宛舒也發(fā)揮了個良好的陪考素質(zhì),每日里只管他吃吃喝喝,補充營養(yǎng)即可。
趙容朗也會每日里飯后放風(fēng),更多的時間都在房間里讀書,偶爾也會有不懂的跟柳慶云請教。
因著趙容朗考過童子試,也有人來邀請他前去參加詩會踏青,其中不乏童子試的考生,但趙容朗都一一拒絕了。
他并不需要出席這些。
一來,不過是享受恭維,二來則可能是想互通資源。
這些,他都不需要,故而不必浪費這個時間。
時間就如流水從指尖流逝而過。
很快就到了院試。
此次考試分為三次末場,故而有為案首者,稱為小三元。
而若是童生通過院試則為秀才,可見縣官不跪,免除徭役等。而其中秀才中成績最好的一等生為稟生,可享受公家按月發(fā)放糧食。其次為增生,不提供糧食,三等為附生,可一道入學(xué)府學(xué)。
此次考試分為正、復(fù)兩試。
這次考試,白鹿書院的山長也作為評卷。
待得考試那日,趙容朗這次沒讓家里送,自行過去了。
院試不比之后的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但也依舊人才濟濟,周圍縣府的人均前往了。
第一場為草案,這場不寫姓名,只寫坐號,錄取的人數(shù)會以名額的一倍,乃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