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的話像一盆冷水,澆熄了王紅林和趙建軍心頭的火熱。
“濤哥,92的合格率,這要是放在以前,全廠都得敲鑼打鼓了!”
王紅林有些不甘心,他覺得林濤對自己人太苛刻了。
“是啊林廠長,剩下的那點,都是些老大難問題了,不好弄?!?/p>
趙建軍也跟著附和,他這兩個星期帶著人天天泡在車間,人都瘦了一圈,現(xiàn)在好不容易看到成果,自然想松口氣。
林濤沒有說話,他拿起桌上一臺剛剛通過檢驗的收音機。
黑色的塑料外殼在燈光下泛著沉悶的光,不算精致,但很厚實。
他擰開旋鈕,刺啦的電流聲過后,廣播員清晰的聲音傳了出來。
他知道,這已經(jīng)是巨大的進步。
但他也清楚,軍令狀上白紙黑字寫的是95,差一個百分點,他都得卷鋪蓋走人。
“走,去車間看看。”
林濤放下收音機,率先走出了辦公室。
生產(chǎn)車間里,一股松香和機油混合的味道撲面而來。
幾十個工人坐在長條形的工作臺前,低頭忙碌著。
因為新工藝的推行,年輕工人們的干勁明顯足了很多,連帶著整個車間的氣氛都變得緊張而有序。
林濤的目光沒有在這些年輕人身上停留,而是徑直走向了車間的另一頭。
那里坐著幾個年紀偏大的老師傅,他們負責的是一些需要精細手工的工序,比如天線線圈的繞制。
一個頭發(fā)花白,戴著老花鏡的老師傅正埋頭工作。
他的手指粗糙卻異常靈活,紫銅色的漆包線在他指尖飛速纏繞,一圈又一圈,均勻的繞在小小的磁棒上。
動作行云流水,帶著一種長年累月形成的韻律感。
這是廠里的繞線高手,楊師傅。
廠里超過一半的線圈都出自他手。
林濤靜靜的站在他身后看了一會兒,沒有出聲打擾。
楊師傅的手藝無可挑剔,但他全憑手感和經(jīng)驗,每一只線圈之間,都存在著肉眼無法分辨的細微差別。
在過去,這點差別無傷大雅,但現(xiàn)在,在其他工序都已標準化的前提下,這種“經(jīng)驗之作”反而成了影響最終性能的短板。
夜深了,廠區(qū)里一片寂靜,只有幾扇窗戶還亮著燈。
林濤獨自一人坐在辦公室里,桌上的搪瓷缸子已經(jīng)沒了熱氣。
他閉上眼睛,在腦海里無聲的呼喚。
“紅星,分析當前生產(chǎn)流程中的瓶頸,鎖定導致合格率無法突破92的關(guān)鍵因素。”
“正在調(diào)取生產(chǎn)數(shù)據(jù),進行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