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廠區(qū)里的氣氛和往常有些不同。
平時總是踩點上班的工人們,今天早上七點半就陸續(xù)到齊了。
車間里的機器聲比平時更加有力,連那臺老舊的沖床都仿佛年輕了幾歲。
“王師傅,聽說這個月工資真的按新標準發(fā)?”
年輕的小李一邊組裝收音機,一邊壓低聲音問道。
“應(yīng)該是真的,昨天財務(wù)科的小王都在算賬呢?!?/p>
王師傅手上的活沒停,但臉上掩飾不住的興奮。
“我上個月焊了八百二十塊電路板,按新標準算,能拿到七十多塊錢?!?/p>
車間里的其他工人聽到這話,干活的勁頭更足了。
平時需要兩個人抬的材料,現(xiàn)在一個人就扛起來了。
質(zhì)檢員小劉發(fā)現(xiàn),這幾天送過來的半成品,合格率比以前高了整整一成。
辦公樓里,財務(wù)科的小王正在埋頭計算工資表。
算盤珠子噼里啪啦響個不停,厚厚的賬本翻得嘩嘩作響。
他的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珠,不時用袖子擦一擦。
“小王,算得怎么樣了?”
林濤推門走進財務(wù)科。
“林廠長,您來了?!?/p>
小王連忙站起身,將手中的計算器放在一邊。
“工資表基本算完了,按照新標準,這個月工人們的平均工資比上個月高了十八塊錢?!?/p>
林濤走到小王身邊,仔細看著工資表上的數(shù)字。
密密麻麻的名單,每個人后面都跟著一串?dāng)?shù)字。
王紅旗,72元;李建國,69元;劉志勇,58元。
這些數(shù)字在1979年的春天里,顯得格外亮眼。
“賬上的錢夠嗎?”
林濤問道。
“勉強夠,不過余額就不多了。”
小王翻開賬本,指著最后一行數(shù)字。
“發(fā)完這個月的工資,賬上只剩下不到三萬塊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