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無二。
宋家在大夏是世家大族。
有多大呢?
差不多就是滎原王家在大焱的地位。
世家之弊,任何一個王朝都難以避免,大夏的世家勢力可不見得比大焱要小,甚至還會更嚴重,只是沒那么明顯,因為在過去的這些年,大焱首輔對大焱那些個世家下過刀子。
大焱的世家們流了血,對朝廷的恨與爭都擺在了明面上。
但是大夏朝堂,周氏皇族和國師府的斗爭都已經白熱化了,皇族哪里還有空去管這些盤根錯雜的世家勢力?至于國師府里的袁天乾,只要這些世家不來招惹他,他當然也心思去理會。
在這種形勢下,大夏的朝廷和世家便形成了一種默契。
相安無事的默契。
但這種無事,自然而然有代價,大夏的世家在陰影處一天天一點點的壯大,甚至在許多有世家扎根的土地上,朝堂政令能不能推行至此,還得看當地的世家點不點頭。
查到了宋家家主的頭上,大夏三司的精銳們就已經有點麻了。
這還要不要往下查呢?
即便這是圣上口諭,即便有宰相王治象在頭上看著,但老實說大夏三司首先還是打起了退堂鼓,覺得要不就到此為止,知道這九名不死刺客是什么身份,推給他們以武犯禁。
這就夠了。
已經是個交代了。
沒必要再扯到宋家身上吧,萬一把自己這小命給搭進去了,豈不就萬事休了……
結果。
事情發(fā)展出乎了大夏三司的預料。
這退堂鼓都打成。
不是三司里有哪個精銳是愣頭青,非得查個水落石出把大家一起托下水,真正能做到這個位置上的,有幾個不是人精,不知進退?是這堵著出水口的石頭實在太輕了。
都不用他們來推,風一吹就落下來。
真相就如水般嘩啦啦地往外淌。
想堵都堵不住。
為何?
因為橫渡江九人和宋家家主宋良溫的事情連東窗事發(fā)都算不上,早就已經在大夏江湖上傳為一樁美談了,只不過當時大夏京城的注意力全在周氏皇族和國師府的身上,真沒誰有空去盯著江湖上吹起了一陣什么樣的風。
眼下回頭看,才發(fā)現這風都已經吹到大夏京城了!
“……陛下,宋家家主宋良溫痛心于山河凋敝外敵欺辱,廣發(fā)英雄帖召集江湖豪杰共聚宋家議匡扶大夏興盛江山之大事,橫渡江九人便是參與應邀齊聚在宋家的江湖豪杰之一?!?/p>
“根據其他參加了那場聚會的江湖人士透露出來的,橫渡江與宋良溫相談甚歡相見恨晚,彼此以兄弟互成,在英雄宴散場之后,不同者離,同者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