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蕓這幾天在盛景住得很舒適,每天有陳姨做好一日三餐,有護工照料她的生活起居,還有醫(yī)生上門檢查身體。
謝斯聿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妥了。
這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讓宋蕓仿佛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嫁給徐瑾珩當徐家二少夫人的日子。
宋蕓娘家家境很一般,甚至可以說是貧窮。
她的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階層,每個月領著幾千塊的工資,爺爺奶奶是農(nóng)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宋蕓小時候是農(nóng)村留守兒童,父母在城市里打工,把她留在農(nóng)村老家讓爺爺奶奶帶。
在她三歲那年,父母生了二胎,是個男孩兒。
父母給這個男孩兒取名宋耀輝,這名字還是宋蕓的爸爸宋昌明想了一個月才定下來的。
不像她“宋蕓”這個名字,只用了三分鐘就取好了。
宋耀輝從小就被父母帶在身邊,在城里讀書,每天上學放學有校車接送,住的地方出門就有便利店和大超市,每天都可以吃雞腿喝牛奶。
而宋蕓隨爺爺奶奶住在偏遠的小山村,她從幼兒園就開始寄宿,周一爺爺把她送到學校,周五再接回家。
那時候老家連輛自行車都沒有,從讀幼兒園開始,她就走路去上學。
一個小時的山路,蜿蜒崎嶇,實在走不動了爺爺才會背她一段路。
讀小學后就沒人背她了,小宋蕓每個星期周一天還沒亮就起床做早飯,吃完早飯走一個多小時山路去學校,周五再走一個多小時山路回家。
每逢下雨,小路泥濘不堪,小宋蕓穿著塑料雨鞋,深一腳淺一腳地踩在泥淖里,稍有不慎就會滑倒摔在臟污不堪的泥水里。
從家到學校這條路,宋蕓走了九年。
直到她讀初中,鎮(zhèn)子上通了農(nóng)村客運,她才終于不用再走那么遠的路,只需要走十分鐘的路程去村口坐車,二十分鐘左右就可以到學校門口。
學校的伙食開得很差,每天都吃應季的素菜,很少見到葷菜。
牛奶雞腿這些對于宋耀輝來說很常見的食物,對于宋蕓來說就是奢望。
宋蕓永遠都忘不了她讀初一的那個暑假,她去父母打工的城市里玩。
上小學的弟弟告訴她,自己每天都有校車接送,每天都能吃雞腿喝牛奶,最喜歡的水果是榴蓮和山竹,周末爸爸媽媽會帶他去少年宮。
那是宋蕓第一次聽到“榴蓮”“山竹”和“少年宮”這樣的新詞匯。
她連榴蓮和山竹長什么樣子都不知道,更別說吃了。
弟弟一句想吃榴蓮,媽媽就會買回來,宋蕓沾了弟弟的光吃到了人生中第一口榴蓮。
但她卻從未踏進過少年宮。
那年暑假結(jié)束,媽媽送宋蕓去火車站。
年僅十二歲的宋蕓抓著媽媽的衣角,眼神懇求地問:“媽媽,我可以留在這里跟你們生活在一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