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倒是也沒有特意編造什么。
反正,就是一個借口罷了。
簡單的敘述,也到此為止。
至于渲染過程的驚險,夸大自己的功勞,朱雄英想了想,也就算了。
土豆和紅薯,大明朝出現(xiàn)了這種東西,這種功勞需要夸大嗎?
只需要把發(fā)現(xiàn)和獲得,這整個過程給勾勒出來。
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但,朱雄英是這么想的,可話語背后蘊含的信息,卻讓殿內(nèi)百官心中掀起波瀾。
海外異域。
前元海圖。
重金求購。
遠航艱險。
這這這。
聽起來,這般離奇?
果然,但凡是好東西,都不可能那么容易的落到手里,聽了了皇長孫的話,他們感受到了兇險,可以說,這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缺失,都可能讓這土豆和紅薯與大明失之交臂。
幸好有皇長孫殿下啊。
若是沒有皇長孫殿下主導(dǎo)這一切的。
恐怕紅薯和土豆,還真的到不了大明。
殿下,還尚未成年啊。
是皇長孫,不是太子,也不是什么陛下。
這個時候,百官私底下議論紛起來,朱雄英的目光掃過眾人,看到了他們的面色變化,并未過多在意,他隨即繼續(xù)說道:“種薯藤種既得,需深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遂即于京郊皇莊,擇向陽坡地數(shù)畝,避開沃土,專選較為貧瘠之壤,聘請經(jīng)驗豐富之老農(nóng),嚴(yán)格按照筆記所述及土人種植之法,親自督導(dǎo)試種?!?/p>
“自春播入土,至秋日收獲,歷時近半載,期間,本宮時常前往查看,記錄其生長情形。此二物確如筆記所言,耐旱耐瘠,少有病害。藤蔓匍匐,葉茂根深。及至秋收。”
“親測其畝產(chǎn),土豆實收三千七百余斤,紅薯更高,達四千一百余斤!且所獲薯塊,個大飽滿,品質(zhì)上佳。”
這番話,同樣是編撰出來的,就是讓其變得更加合理罷了,并且來之前他已經(jīng)和太子朱標(biāo)說過了。
父親也支持他這樣做。
畢竟,自家人怎么說都還好,可面對這些臣子,有的時候必須把話說的明明白白,不然的話他們問這問那的,還需要耽擱不少的時間。
也就是,隨著朱雄英的話音落下。
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