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屏幕亮起的時間,比我預想的要快,陳主任的電話。
“孫琳,餌料包裝好了。‘江城科技前沿’公眾號,今天下午三點推送的《北江航空配套產(chǎn)業(yè)升級的機遇與挑戰(zhàn)》研討會側記?!?/p>
“看我看過,研討會有北峰的人參加,但引述的觀點……是加工過的“餌”。
“記住,自然流露。他對信息范圍的試探,是重點。你只負責‘看到’,‘猶豫’,然后‘松動’?!?/p>
“明白?!?/p>
掛了電話,那張鄰市供應商交流會的邀請函,就躺在技術手冊下面,像個沉默的見證者。
我拿起手機,點開那個微信頭像:王海。
這時陳主任的話在腦子里轉:“要像被他上次的信息說動了一點,又礙于工作紀律和同學情面有點糾結……”
“最終覺得只是見個面敘敘舊應該沒問題的樣子?!?/p>
深呼吸。我在微信上打下一行字,刪掉,又敲下。最后發(fā)送:
【在嗎?最近還好吧?[微笑]】
拉開點距離。那個微笑表情,是社交潤滑劑,也是面具。
這消息幾乎是秒回。
【孫琳?稀客?。⊥心愫楦?,還行還行。怎么,大忙人終于想起老同學了?[呲牙]】
他的熱情隔著屏幕都能溢出來。
【咳,別打趣我了。最近確實忙得腳打后腦勺?!?/p>
我故意停頓了幾秒,營造點猶豫感。
【剛看到公眾號推送,里面提到我們單位了?研討會那個?!?/p>
我得把“看到”的信息源自然帶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