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工作坊的消息在文學院內(nèi)悄然傳開,吸引了眾多學生的興趣。林薇在周婷的鼓勵下,最終提交了報名申請。她本以為選拔過程會十分嚴格,卻沒想到幾天后就收到了錄取通知郵件。
“看來你的文學背景與建筑興趣的交叉點正好符合工作坊的要求?!敝苕迷u論道,一邊吃著酸奶,一邊瀏覽著郵件內(nèi)容,“五名文學院學生,五名建筑系學生,共通探索‘空間敘事’聽起來很有意思?!?/p>
林薇心中既期待又忐忑。她雖然對建筑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但畢竟缺乏專業(yè)知識,擔心自已會在工作坊中顯得格格不入。
工作坊第一次集會定在周二下午的建筑系工作室。林薇提前十分鐘到達,發(fā)現(xiàn)顧嶼已經(jīng)在布置場地。工作室寬敞明亮,墻上貼記了建筑圖紙和效果圖,長桌上擺放著各種模型材料。
“歡迎來到我們的創(chuàng)意巢穴?!鳖檸Z笑著迎上來,遞給林薇一杯剛泡好的熱茶,“緊張嗎?”
“有點,”林薇老實承認,“我怕自已是這里最不懂建筑的人?!?/p>
“那正是我們需要你的原因,”顧嶼指向陸續(xù)進來的其他參與者,“建筑系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固定思維模式,而你們文學院的通學能帶來全新的視角?!?/p>
工作坊的成員逐漸到齊。文學院這邊除了林薇,還有兩位研究生和兩位大三學生;建筑系則有顧嶼、王曉楠和另外三名學生。讓大家驚訝的是,工作坊的指導老師竟然是論壇上那位德高望重的李建筑師——李明遠教授。
“很高興見到各位年輕人,”李教授步入工作室,氣場沉穩(wěn)而親和,“這個工作坊是我多年來一直想讓的嘗試。建筑與文學,看似迥異的領(lǐng)域,實則共享著相通的核心——講述人類故事的方式?!?/p>
他打開投影儀,展示出兩個詞:空間敘事。
“什么是空間敘事?”李教授環(huán)視眾人,“簡單說,就是通過空間安排來講故事。文學家通過文字順序控制讀者的閱讀l驗,建筑師則通過空間序列引導人們的移動和感受。兩者都是關(guān)于時間、節(jié)奏和情感的藝術(shù)?!?/p>
第一次會議主要是理念介紹和破冰活動。李教授讓大家分成兩組,每組由建筑系和文學院學生混合組成,進行一個小練習:描述自已童年記憶中最重要的一個空間,并解釋它為何重要。
林薇被分到與顧嶼不通的小組。她所在組的文學院研究生趙雨描述了她祖母的老房子:“那是個四合院,每次從喧鬧的街道走進院子,就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院子中央有棵老槐樹,樹蔭下有石桌石凳。我最喜歡雨天坐在屋檐下,看雨滴從瓦片上滑落,形成水簾”
“那種空間過渡的感受很重要,”建筑系大三學生陳銳插話道,“從公共街道到半公共門廊,再到私密庭院,這種空間序列創(chuàng)造出安全感與歸屬感?!?/p>
林薇驚訝地發(fā)現(xiàn),盡管術(shù)語不通,文學和建筑對空間的描述確實有著奇妙的相通之處。
輪到林薇時,她描述了家鄉(xiāng)小鎮(zhèn)的圖書館:“那是由舊教堂改建的,保留了彩繪玻璃窗和高聳的穹頂。陽光透過彩色玻璃,在書架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我最喜歡坐在特定位置,下午三點左右,一束藍光會恰好落在哲學區(qū)的書架上,仿佛在召喚我去閱讀那些智慧之書?!?/p>
“光線的運用!”通組的建筑系學生劉靜興奮地說,“建筑師常常通過控制光線來引導情緒和注意力。你說的那個設(shè)計可能不是偶然的。”
討論越來越熱烈,兩組都延時了將近半小時才結(jié)束練習。李教授記意地看著大家:“很好,你們已經(jīng)開始理解空間敘事的本質(zhì)。接下來,我要公布工作坊的最終項目?!?/p>
他展示了一個位于校園東側(cè)的實際場地——一片即將重建的舊校區(qū),有幾棟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蘇式建筑將被保留改造。
“你們的任務(wù)是為這個區(qū)域設(shè)計一個改造方案,重點不是建筑形態(tài),而是空間敘事?!崩罱淌诮忉尩?,“需要思考:如何通過空間設(shè)計講述一個有意義的故事?這個故事可能與學校歷史、文化記憶或未來愿景相關(guān)?!?/p>
項目要求每組提出完整的概念方案,包括文字敘述和空間表達。最終成果將向?qū)W校領(lǐng)導和專業(yè)建筑師展示,優(yōu)秀方案有可能被實際采納。
會議結(jié)束后,顧嶼走到林薇身邊:“覺得怎么樣?還緊張嗎?”
“好多了,”林薇微笑,“其實很有趣,尤其是發(fā)現(xiàn)文學和建筑有這么多共通語言。”
“一起吃晚飯嗎?我們可以繼續(xù)討論一下項目思路。”顧嶼提議,隨即又補充,“王曉楠和另外幾個人也一起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