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三人之間君臣關系雖不錯,卻也沒有好到交流吃了啥的程度。
說句不好聽的,你一個大臣給皇帝介紹吃的喝的,史書里記上一筆就成“幸進”
了。
誰家正經(jīng)大臣干這種事?
弘治一朝,就有位叫丘濬的大臣通過宦官給皇帝獻上了自己做的餅,后來他入閣當了閣老,便有人戲稱他做的餅是“閣老餅”
。
這事兒要是擱在面皮薄的人身上,晚上哪里睡得著覺?
張居正和高拱對視一眼,都在彼此眼里看到一句話:要臉!
高拱笑著把事情引到張居正身上:“是張居正家里給他送來的湯食,也不知是怎么做的,吃著特別香?!?/p>
隆慶皇帝一聽,轉向張居正,見張居正眉目冷峻,一副“這不該是君臣之間該有的對話”
的端肅表情。
他這段時間接觸了那么多朝臣,比從前更了解張居正他們的脾氣,只得說道:“張愛卿家里倒是有心了?!?/p>
張居正面露無奈:“是我那剛到京師的小舅子不懂規(guī)矩,私自托人送過來。
我想著送都送了,不好白白浪費才給吃了。”
隆慶皇帝平日里的飲食由尚膳監(jiān)負責,近來做的吃食都十分美味,都是底下的宦官在變著法兒討好他。
比起在前朝聽文武百官講一堆虛頭巴腦的話,這些內(nèi)官獻上的各種寶貝倒是更叫他找到了當皇帝的快樂。
偏偏戶部那邊很不識趣,總喊沒錢,他這個皇帝想調(diào)用些銀錢都不給。
隆慶皇帝很惱火。
那么大一個大明,怎么會沒錢?大明那么多土地可都是要交田稅的,怎地到了戶部那邊就說這也不夠、那也不夠,勸他不要過于奢靡。
隆慶皇帝一想到朝堂上那堆糟心事,頓時就沒了閑談的興致,只坐在那兒聽高拱他們輪流講學。
至于聽進去幾分,那就無人知曉了。
過了五月初二,春講就該結束了,后頭暑氣漸重,為了皇帝和講官們的身心健康不適合再每天講學。
張居正心中隱隱有些憂慮,接下來他們能與隆慶皇帝直接交流的機會更少了,不知道高拱熬不熬得過朝中這場針對他的攻訐。
在此之前,徐階和高拱幾人都已經(jīng)因為內(nèi)閣中的紛爭輪流遞過辭呈。
高拱更是已經(jīng)遞過兩回,俗話說“事不過三”
,再這么下去乞骸骨歸鄉(xiāng)這招就不好用了。
高拱要是真走了,對他而言也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