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然他們是取勝的一方,也實在沒什么可歡喜的。
不過好歹是贏了,節(jié)兒那里能交代得過去,大軍的士氣也稍稍提振了一些。
因此赤松桑吉回到營地時,還是得到了英雄的待遇,士兵們?yōu)樗麣g呼,向他致敬,為這難得的勝利而歡喜。
但這些都是用來糊弄普通士兵的,當著將領們的面,次仁斯塔沒有掩飾自己的憂慮,“今日雖然擊退了唐軍,但損失著實不小。我打算就留在營地固守,諸位以為如何?”
眾人都沒有意見。
道理是明擺著的,在“天兵會復活”這個說法確認為真的情況下,距離龜茲城越近,也就越危險。
次仁斯塔磨磨蹭蹭的,焉耆軍走得很慢,兩天也不過走出百里,算一算,營地距離龜茲城,還有將近六百里的路程。
離得遠了,就算天兵能復活,跑過來也要兩三天,根本來不及支援。
只有這樣,他們才有機會戰(zhàn)勝對方。
雖然這種戰(zhàn)勝,其實也更像是自欺欺人,但是至少瑪本“拖住唐軍”的要求,他們是做到了的。
這營地雖然也不是絕對的安全,但唐軍想要沖營,也要付出不小的代價。再說營地還可以設法改進,將它打造得更嚴密、更堅固。
倒是繼續(xù)往前,萬一在路上與唐軍狹路相逢,或者他們干脆在哪個路口埋伏一波……
到時候可沒那么容易收攏隊伍,恢復秩序了。
不過歸根結底,將領們之所以那么聽話,主要是因為今晚損失的幾乎都是這些別部,不僅牲畜牛馬跑了很多,士兵也跑了不少,現(xiàn)在除了聽話,他們別無選擇。
但表面上說什么就是什么,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其中心思最活絡的,當屬焉耆王龍授。
回到自己的營帳,龍授就立刻叫來了心腹謀士,不無激動地開口,“今日總算是見識到天兵的戰(zhàn)力了!”
謀士當然也看到了,同樣激動地說,“便是不算上那傳說中的復活之能,他們的戰(zhàn)力也遠超一般的軍隊,僅比吐蕃精銳差一些?!?/p>
兩人對視一眼,忽然都住了嘴。
他們都知道彼此心里在想什么,但也都不敢說出來。
龍授是吐蕃人扶持起來的焉耆王——當年開城投降的將領和前任焉耆王,都被吐蕃人干掉了。這位焉耆王雖然也姓龍,是焉耆國的王族血脈,但跟前任焉耆王只是遠親。吐蕃人選擇他,原因不言而喻。
按理說,他現(xiàn)在的一切都是吐蕃人給的,龍授應該感恩戴德,老實站在吐蕃人這邊。
但在吐蕃人手底下干活的日子實在不好過。
這些國土之外,新占領的土地,對吐蕃人來說,唯一的作用就是源源不斷為他們提供資源,所以盤剝得十分厲害,各種亂七八糟的稅加起來,基本要上交八成。
賦稅重也就算了,更難熬的是,在這些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在吐蕃人的體系里,都是奴隸。即便是龍授這個焉耆王,也要忍受吐蕃將領的輕鄙、羞辱與勒索。
高壓之下,自然會醞釀出不滿。只是吐蕃人勢大,龍授自然也安分守己,老老實實聽吐蕃人的話,不敢露出半分。
但不敢露出來,不代表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