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已經(jīng)穿越到大唐了,而且人家還主動找上門來了,這再不打卡就說不過去了。
不過雁來雖然想打卡名人,但卻不太想讓別人來打卡自己。
她想了想,對劉禹錫道,“劉先生,我要是指名只見靈澈上人,合適嗎?”
劉禹錫一愣,笑道,“沒什么不合適的?!?/p>
他之所以來當這個中間人,是因為靈澈上人算是他的老師,他青少年時期曾經(jīng)跟隨皎然和靈澈學詩,受到了佛教的熏陶,至今也仍舊與許多僧人保持著密切的往來。
不過在大唐,這倒不是什么稀罕事。
很多文人失意的時候,就會追求超脫和出世,自然也不免就會接觸到佛道兩家的學說。
到了中晚唐,這種傾向變得更加明顯——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需要尋找出路。
積極的人會主動接受各種新思想以完善自身,消極的人則是投入佛老的懷抱之中尋求慰藉。
在這個過程中,儒道佛三家逐漸熔于一爐,到宋朝時,發(fā)展出了更加適應(yīng)統(tǒng)治需要的“理學”,并在之后的一千年里不斷自圓其說,最終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儒學體系。
總之,在這個思想尚未定型的時代,人們更包容,也更活躍,所以劉禹錫才會主動為靈澈上人引薦,這會兒他聽出雁來的語氣里更多的是想瞻仰一位名人的好奇,也并不在意。
見了面,能不能說服雁來,就是靈澈上人自己的事了。
靈澈上人已經(jīng)是六十多歲的人了,在這個時代算得上高壽,他面容清癯、須發(fā)皆白,一身灰色僧袍,因為形象的極致簡素而顯出了一種出世感,淡然、超脫。
完全就是標準的得道高僧的長相。
“哇!”圍觀的玩家齊齊發(fā)出驚呼聲。
沒錯,得知有名人登門拜訪,就有不少玩家第一時間趕到了現(xiàn)場。
靈澈上人不愧是得道高僧,看到如此混亂的場面也仍舊面不改色,口宣佛號,向雁來行了一禮,說話的語氣不緊不慢,仿佛也帶了幾分佛性似的。
雁來本是打算把人請進屋的,但見了面,又覺得招待這樣的人,怎么也該選個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之地。
好在洛陽宮被玩家打理得很好,這樣的地方倒是很好找。
等她們坐下來之后,還有玩家殷勤地送來了一整套煮茶的器具。
雁來:“……”倒也不必,這可是農(nóng)歷六月??!
玩家也不想的,只是感覺這時候送上果汁和冷飲,多少有點不符合高僧的形象,只能上茶了。
好在靈澈上人似乎并不覺得有什么問題,主動伸手接過了器具,還真動手煮起茶來。
他跟前些年去世的著名詩僧皎然是好朋友,而皎然的另一個好朋友,就是寫了《茶經(jīng)》的陸羽,所以靈澈上人在茶之一道造詣頗深,不僅煮起茶來姿態(tài)飄逸、行云流水,品評起天下的茶葉、泉水和木材來,也頭頭是道。
他還盛贊了天兵弄出來的這種清茶,說是更有佛韻,如今天下僧人大都已經(jīng)改喝清茶了,著實功德無量。
別的不說,跟這樣的人相處,確實如沐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