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遠開鎖,推開吏房書庫的重門,門軸轉(zhuǎn)動的“吱呀”聲,驚起屋檐下的寒雀,撲棱棱掠過院中。
江行舟和眾位童生布履剛跨過尺余高的木門檻,便被撲面而來的陳墨氣息定住了身形。
幾縷天光,從窗欞外斜斜切過庫房,照見浮動的墨香與塵埃。
書架上一排排塵封的書籍,光是《江陰縣志》,就多達一千余卷之多。
這座書庫,似乎很少有人來。
蛛網(wǎng)般交錯的木架間,泛黃的宣紙與靛藍封套,層層疊疊。
崔明遠用雞毛撣子,撣落某年份某卷《縣志》上的積灰,細碎光塵自書頁間升騰,宛如星屑墜入晨霧。
“縣衙的這座書庫,有數(shù)萬卷藏書。
此處不對外開放,
只是用來儲存一些《江陰縣志》、《江陰地理》、《江州府書》、《漕運志》、《江陰歷年財稅賬目》之類的典籍。”
崔明遠青銅鑰匙插入鎖孔,打開書庫。
“吏房,很重要的一個任務(wù),就是修繕維護本地的縣志。
《江陰縣志》,每年需編撰一本。
記錄縣內(nèi)諸多大小事務(wù),縣令官吏任職、天災(zāi)、妖禍、盜賊、刑獄、漕運、粟米收成、人口變化、稅賦、人事檔案等等。
從江陰縣出去的舉人、進士,歸鄉(xiāng)養(yǎng)老的翰林、侍郎、尚書,皆要在《江陰縣志》上為其立一篇賦。
這里儲存的大多都是‘史料’,不能丟棄。
留存在庫中,以備查詢。
最近千百年來的江陰縣的人情世故,無不記錄在其中,極為珍貴?!?/p>
崔明遠解釋道,
“清理書庫,最大天敵是蛀蟲。
庫房中的典籍,有大量的才氣,最容易吸引來蠹蟲。
若是《江陰縣志》出現(xiàn)破損,字跡被蠹蟲啃噬一空。
那這段相應(yīng)的‘史’,便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世間再也無人知曉,過去千百年曾經(jīng)發(fā)生過什么!”
說著,崔典吏給眾童生,分發(fā)清理書籍的工具——雞毛撣子、塵刷、筆墨。
“沒有辦法,將典籍封存,杜絕蠹蟲?”
江行舟好奇道。
“沒辦法!
蠹蟲卵是天生長在竹簡內(nèi),隨著典籍一起進入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