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仔細一問,才知道顧閑寫完兩篇科考文章后又寫了篇雜文。
等到這么三篇文章都寫完了,他還有空跑去法華寺找王世貞玩耍。
少年人的精力實在充沛得過分。
張居正問:“你怎么不把你另外兩篇文章也拿去給他看看?”
顧閑道:“這可是姐夫你讓我寫的,我先給別人看算什么事?肯定得讓你就是一塊敲門磚,用處是幫應試的考生敲開一扇扇通往仕途的門,真要說有多精妙絕倫那是極少見的。
只要寫得足夠流暢,觀點又正好符合閱卷官的偏好,考個功名基本沒問題。
只不過光是“流暢”
以及“言之有物”
這兩點,已經(jīng)攔住了不少平時連個自己觀點都憋不出來的考生。
張居正讓顧閑把寫好的文章拿來給他瞧瞧,只通讀了一遍,便摸清了顧閑的水平。
他說道:“你底子不錯,只是練得少了,許多地方還有些生澀。
等會我給你拿幾份往年的科舉卷子,你看書之余每天試著寫寫,多寫寫就知道需要怎么查漏補缺了。”
顧閑:?
怎么都沒講解一下,就要上科舉真題了?
實際上這正是許多考生的訓練之法,目前市面上最流行的書籍除了通俗小說之外就是科舉輔導書了,包括但不限于往年科舉真題、名師模擬試卷以及各式各樣的科舉必備冊子。
真正逐字逐句去閱讀經(jīng)典的人反而是少數(shù)。
張居正道:“元美與我是同年進士,他治的是《易經(jīng)》,你平時有這方面的疑問大可去尋他?!?/p>
科舉分為五經(jīng),即詩、書、禮、易、春秋,但并不是五經(jīng)都要考,而是采用選考模式。
一般從童子試開始,就要從五經(jīng)里面選修一科,而后鄉(xiāng)試、會試、殿試都考這一科。
比如你選修《詩經(jīng)》,又考了本經(jīng),跟閱卷官只需要看一百份文章,那耐心能一樣嗎?工作量太大的時候,閱卷官能認真給你看個頭尾就不錯了。
顧閑肅然起敬,說道:“那姐夫你治《禮記》挺好,以后當閱卷官要批的卷子少!”
張居正笑了笑,沒有與顧閑說起閱卷的事往后估計不歸他負責了。
他已經(jīng)入閣,若是主持科舉肯定當主考官,到時候所有考生幾乎都算是他的門生。
只不過他在內(nèi)閣之中資歷最淺,明年科舉估計輪不到他了。
顧閑多機靈的人,一瞧張居正那笑而不語的模樣,就知道自己犯了傻。
他回憶了一下自己聽過的張居正八卦,想到了張居正是當過科舉考官的,還錄取了一批年輕人當自己的學生,可惜后來連這批學生也有對他改革舉措不滿的。
其中有個叫劉臺的愣頭青就曾上書彈劾他幾大罪狀。
學生彈劾老師,哪能不讓張居正震怒!
張居正當場動用明朝首輔的壓軸技能:遞辭呈。
辭呈內(nèi)容一般是先為自己辯解數(shù)百字,最后來一句:“好好好,原是我不配當首輔,那我辭職不干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