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鄉(xiāng)背井,求生存
秦天誠出生在一個貧瘠的小山村,那里的土地像老人的臉龐一樣布滿皺紋,干裂的土壤無法滿足村民們?nèi)找嬖鲩L的饑餓感。
他是家中的老大,上有天,下有地,中間還夾著弟弟妹妹的重擔(dān)。
在他模糊的記憶里,那個家始終籠罩著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兩個弟弟相繼夭折,一個妹妹餓得皮包骨頭時被送給了遠房親戚,另一個妹妹為了撈一條魚充饑,卻永遠沉入了山腳下的那條渾濁的河流。
最小的那個妹妹熬過了饑荒,卻在某個雷雨交加的夜晚被驚嚇過度,自此神志不清,整日對著空氣說話,像一只斷了線的風(fēng)箏,漂浮在現(xiàn)實與幻境之間。
這一切壓在秦天誠瘦弱的肩膀上,卻也塑造了他堅韌的性格。
他很少說話,不是不會,而是認為多數(shù)話語都是無用的。
在饑餓面前,一切華麗的辭藻都顯得蒼白無力。
十幾歲他就抗上了家庭的重擔(dān),不僅要下地干活,還經(jīng)常去做短工,日子很艱苦,但他咬緊牙關(guān)堅持了下來。
鄰居們看著這個沉默的少年,眼中既有憐憫也有敬佩,但更多的是一種理解,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要么活著,要么死去,沒有
離鄉(xiāng)背井,求生存
但日子久了,他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從簡單的雜務(wù)到學(xué)習(xí)裁剪,再到接待客人、記賬,幾乎成了這個小店的一部分。
他的勤勞和忠誠換來了林老板娘越來越多的信任,也讓他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這對不同尋常的母女。
林老板娘不是普通的裁縫。
在白天忙碌的工作結(jié)束后,她常常點起一盞昏黃的油燈,在后院的小桌前讀書寫字,有時彈一曲古琴,那琴聲幽遠深長,仿佛從另一個世界傳來。
她的女兒林玉則繼承了母親的才情與氣質(zhì),不僅能熟練地操作針線,還精通詩書琴畫,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里,保持著一種近乎固執(zhí)的優(yōu)雅。
這種種跡象讓秦天誠逐漸意識到,這對母女的身世恐怕不簡單,但他從不多問,只是更加努力地工作,希望能夠減輕她們的負擔(dān)。
三年過去,秦天誠從一個骨瘦如柴的農(nóng)村青年,變成了身形壯實的年輕人。
他的手臂因為常年搬運重物而結(jié)實有力,眼神卻依然沉靜如水。
他早已不再是那個簡單的幫工,而是裁縫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林老板娘待他如同家人,林玉對他也從最初的客氣疏遠變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