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那兩妯娌真別提了,不敢相信她們是衛(wèi)成的親嫂子,衛(wèi)成不過鄉(xiāng)野出身能得皇上賞識,他能耐上天了,這兩個嫂子也蠢上天了。
想沾光分什么家,分了家還沾什么光。
當時提的理由還是衛(wèi)成總考不中,嫌他拖累家里,這對衛(wèi)成來說十分丟臉妨礙也大,那時候笑話他的絕少不了,就旁觀者看來兄弟之間早沒了情分。讀書人那么多,屢試不第的大有人在,誰都能中那舉人和進士還有什么稀罕?衛(wèi)成走背運還是二十歲之前,那么年輕就被嫌也實在過了。
郭舉人又想起他在府學(xué)和衛(wèi)成同窗那兩年。別人都是專心讀書缺錢回家拿,只他拼命想得一甲獎勵,又是抄書又是賣米,日子過得很省。平常同窗約著出去吃酒他很少參與,推脫三回五回才會湊一回熱鬧。
說他考上秀才之前需要家里補貼郭舉人相信,在私辦學(xué)堂讀書開銷是要大些。要說他直接就把家拖垮了,那怎么可能?
說到底還是看不起他,沒想著他能出息,偏偏他就是出息了。
這么想著,郭舉人心里竟有些痛快。
……
家禽家畜包括田地說好了,兩個兒子問起老屋,說爹娘上京去了,老屋就空著?
“問這干啥?”
“屋子總沒人住時間一長就荒了,爹娘走之前是不是也安排一下?別糟蹋了上好的房子?!?/p>
衛(wèi)父看向婆娘吳氏,吳氏扯了扯嘴皮子,最后留了句話給兩兄弟:“做人不要貪得無厭?!?/p>
吳氏大概知道,他們原先顧著臉面,今兒個不顧了是想到這是最后一買賣,虧了以后也撈不回來,自然能多占就多占。想到這里她更不懂,大郎和二郎是從什么時候變成這樣子的?還是說人有小家之后就真的能自私到這地步?
說句真心話,吳氏她心寒。
就兒子和媳婦這個態(tài)度,她一畝地都不想給的。想到那是親兒子,底下還有孫子,多幾畝田給他們?nèi)兆拥拇_能好很多。要培養(yǎng)讀書人能有余力,不想培養(yǎng)好生種地吃喝也不愁。
她這么想才沒駁三郎的安排,并且順著三郎的意思做了分配。
該說的說清楚了,吳氏張羅了一桌來招待郭舉人,大郎二郎兄弟也在,大叔公那邊也來了幾個作陪。聽說歲首出門時郭舉人就跟三郎一起,衛(wèi)家人問了很多,郭舉人全說了,說赴京趕考太不容易。且不說上京這一路耗時很長,途中也遇到諸多麻煩,到京城之后就沒找到落腳處,會試估摸有四千多人應(yīng)考,京城里大大小小的客棧還過得去的房間全都被包下來,只剩下大通鋪。
“你們就住大通鋪?”
“有弟妹同行,哪能???好在我們運氣不錯,結(jié)識了集古軒的掌柜,也就是衛(wèi)兄在信里提到的馮梁。他家院子寬敞,我們在他家借住的,住了好幾個月?!?/p>
“考試呢?是不是很難?”
郭舉人重重點頭,說:“怎么不難?會試四五千人,只取三百。這三百人又要進宮到皇上面前考一回,這就是殿試,考完按排名賜出身。一甲直接就進翰林院,二甲這百來號人又去復(fù)試了一回……上京這幾個月間,衛(wèi)兄考了三回,一回比一回難,都說衛(wèi)兄是八輩祖宗保佑才有今天。別看科舉不論出身,能者上,真看過張貼出來的皇榜就知道,一甲二甲的出身大多不錯,貧寒學(xué)子之中出息最大就是衛(wèi)兄?!?/p>
“你們也別看不起翰林院,以為沒油水可撈,那地方可以說是最難進的。要是官宦人家的子弟,有些壓根不用參加科舉,憑祖宗蔭蔽就能謀個官職,家中勢大的直接把人塞進六部都行。唯獨翰林院,任你本事通天也塞不了人,要進去,要么考上狀元榜眼探花,要么是進士參加館選?!?/p>
對鄉(xiāng)下人來說,縣官就是很大很大的,是他們頭頂?shù)奶欤綍r稱呼都喊父母大人。他們哪知道翰林院是什么東西?郭舉人這會兒心情好點,幫著解釋了一下,告訴他們說科舉考的最好的都進翰林院了,不怎么好的才會放去地方。
在地方上當官功勞可能全被上一級撈走,搞不好這輩子縣官就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