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為穩(wěn)朝局,派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直撲北平!若無太子殿下嘔心瀝血,運籌帷幄,北平孤城,如何能抗朝廷五十萬虎狼之師?”
“此戰(zhàn)之險,猶勝太祖昔年洪都血戰(zhàn)!難道這還不足以彰顯太子殿下之才略嗎?”
朱棣因自身背叛過朝廷,故最忌憚子孫效仿。
朱高熾培植勢力,更多是為新朝初立時穩(wěn)固局面。
雖有私心,卻也顯其遠見卓識。李子城深知,這位未來的明仁宗若因猜忌被廢,大明國運恐將大損。
只是這番心思,他無法明言。
朱棣不愿立朱高熾,實嫌其性情寬仁,與自己鐵血治國的理念不符。
他乃馬上天子,行伍出身,內心更傾向勇武類己的次子漢王朱高煦。
他凝視李子城良久,心中念頭飛轉。
攻入南京之前,這李子城不過是個無名小卒。
朱高熾縱有通天之能,也絕無可能提前收買一個年未及冠的書院學生!
想到此節(jié),朱棣心中疑云稍散。
但即便疑心稍解,他傳位漢王的念頭仍未動搖。
他忽而展顏一笑,帶著幾分試探:
“沒成想你對朕的舊事竟如此熟稔,看來你在書院讀的,倒也不全是死書!”
李子城謙遜一笑:“學生仰慕殿下英風,故留心殿下事跡。老師憎惡殿下,是因感念建文知遇之恩。老師性情剛直,曾被太祖雪藏,是建文登基后重新啟用,方成就其‘讀書種子’之名。”
“學生雖與老師同心,卻未受過建文恩惠。建文削藩,本是常情,然其操切過甚,意氣用事。恕學生直言,若身處殿下當日之境,朝廷步步緊逼,朕懸北平,又有幾人甘受鉗制,坐以待斃?恐怕……亦會揭竿而起!”
這番話滴水不漏。
既表達了對朱棣的仰慕,又將自身對靖難內幕的“未卜先知”巧妙遮掩過去。
朱棣聽得連連點頭,臉上終于露出一絲真心的笑意:“難怪道衍那和尚說你與他有幾分神似??磥砟銈冃闹校疾刂菙噭忧さ摹弁鯔嘀\之術’??!”
所謂“帝王權謀之術”,指的正是一手策劃顛覆社稷的本事。
姚廣孝年輕時懷才不遇,憤而出家,幸遇朱棣,方得施展胸中抱負。
見朱棣將自己與姚廣孝相提并論,李子城頓覺受寵若驚。
那位被朱棣喚作“妖僧”的姚廣孝,后世可是能與劉伯溫比肩的人物!
若真能與之齊名,也算不枉穿越一場。
他心中竊喜,面上卻露出惶恐:“殿下謬贊!學生不過一介寒儒,豈敢與道衍大師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