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考將手機留在了房間里充上電,又到固山秘府準備了一些東西,然后穿行空間再度來到了毛羅國境內(nèi),出現(xiàn)的地點還是那條河谷附近。
他很謹慎地沒有靠近河谷,而是找了個高處拿著紅外望遠鏡觀察,發(fā)現(xiàn)曾鴻業(yè)和他的外國弟子小斯的營地還在那里。
其實時間并沒有過去多久,何考是午后發(fā)現(xiàn)的這兩人,然后回去給錢固然打了電話,又等錢固然回了電話,剛才又聯(lián)系了二大爺……這都是今天下午的事。
此刻時間剛過了晚飯點,但北方的天黑的早,山中的光線已經(jīng)很暗了,溫度也下降得很快。人如果沒有及時回到營地,在外面待的時間稍久,就可能會被寒風凍透。
那兩人看來是受了誤導,他們發(fā)現(xiàn)何考活動的痕跡最終就停留在這處河谷中,于是就在這一帶尋找,當然不可能找到什么,除非小武碰巧也逃到了這里。
何考忽然想起,自己越過烏龍江之后的那天上午,也曾山中發(fā)現(xiàn)了有人活動的痕跡。
當時他看見一根樹枝似是被人折斷的,因為雪地上還落著很多枝杈,痕跡明顯是被小刀削掉的。
可是后來走了一整天也沒看到一個人影,他還覺得奇怪來著……現(xiàn)在回想,那會不會就是小武留下的?
那個位置就在他過江后不遠的地方,何考還能記得,下一瞬間就穿行到了那里。
此處是個山窩子,四面背風,那夜之后也沒有下過雪,所以很多痕跡還在。
何考仔細觀察一番,應該是有人弄斷了一根核桃粗細的樹棍,還將上面的細小枝椏給削掉了,可能是加工了一根木棍或者是簡易的梭標……那人應該是帶著小刀的。
追蹤小武的曾鴻業(yè)是一名四階術士,這么簡易的工具對他而言可有可無……那么應該就是小武嘍?
曾鴻業(yè)曾提到,他和小斯是追著武巖駿過了烏龍江,可是當天夜里一場風雪抹去了所有的痕跡。那么他們與何考大致是在同一時間過江,也就是三天前。
過江之后不久,何考的行跡與小武的行跡,恰好就在小武加工樹棍處交匯。
何考過江后的第一天,始終向北行走;第二天到達了那條河谷,無意間找到了一枚雪光寒,然后就沿著河谷繼續(xù)尋找;第三天也就是今天,他發(fā)現(xiàn)了曾鴻業(yè)與小斯。
曾鴻業(yè)和小斯為什么會追到那條河谷中?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了何考的行跡,然后追蹤方向就被帶偏了!
在這種環(huán)境下追蹤何考,是一種很迷惑的行為。
因為何考是隱蛾,他可以不考慮野外裝備和給養(yǎng)物資的問題,想用什么東西就隨時回去拿,覺得餓了、冷了就回賓館休息,夜間也不用在這里宿營。
因此其行徑速度很快,行蹤看起來也非常詭異。
那兩人就這么一路陰差陽錯地追到河谷中,反而被何考發(fā)現(xiàn)。
而武巖駿若是倉促間逃亡的話,不可能有充分的準備,能逃到這個地方已是僥幸,恐怕也跑不遠……能在這種惡劣的環(huán)境中活下來都不容易。
考慮到武巖駿畢竟也二階術士,倒是也有很大可能活下來,當務之急就是趕緊先找到他。
想在這里過夜,得找個山洞或者挖個雪窩子,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還能生個火。放飛無人機用紅外鏡頭在附近一帶尋找,應該是最好的辦法。
但這里沒法放無人機,因為氣溫太低,超出了民用無人機的性能極限。
烏龍江北邊的山野,比鶴嶺一帶更冷,最近幾天夜間最低氣溫接近零下三十度,白天氣溫最高時也只有零下十幾度,假如刮起風來,體感溫度會更低。
何考站在那里,盡量將自己帶入武巖駿——假如他是小武,會躲在什么地方,又會往哪里跑?
事實證明,曾鴻業(yè)是把目標給追丟了,那么站在小武的角度,就是這兩天已經(jīng)甩掉了追蹤者,他肯定不會繼續(xù)往北邊荒無人煙的地帶跑!
明智的選擇是兜個圈子回去,回到東國境內(nèi),找個有人煙的地方躲藏,比如在某個村莊找座沒人住的空屋子躲起來,或者發(fā)出求救信號。
這里的村鎮(zhèn)包括縣市,冬天都有很多空置的房子。
小武是在伊美一帶逃走的,卻能在這兒留下痕跡,說明他過了烏龍江之后并沒有繼續(xù)往北,而是沿江朝東行……這小子體力真不錯啊,能跑出這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