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三輪較量分別是打馬球、摔跤、騎射,唐王朝都是碾壓性的勝利。
李承乾在此三項之后,又加了一項火器演練。
火藥唐末就用于軍事,南宋時期已經有火槍,蒙元時期火銃正式加入戰(zhàn)爭。
明代的神機營,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第一個火器部隊。
唐朝的鋼材能否過關不知道,怕出岔子,李承乾就放棄了火銃,直接依照他全民皆兵時學到的東西,制造了低配版的炮彈,引線點燃,丟到指定地方,簡單粗暴,破壞力強。
轟隆一聲巨響,炸開的碎石飛濺,原地留下一個四五尺深的巨坑。
李承乾下意識揉了揉鬢下,耳道內微微發(fā)癢,早知道就把耳朵捂上了。
在場吐蕃使臣,除祿東贊之外,皆面露恐懼之色,如此強大的武器,不敢想象用在上一次唐蕃戰(zhàn)爭的戰(zhàn)場上,吐蕃將會有多么的被動。
祿東贊在片刻的凝滯過后,不卑不亢的對著李世民一通夸贊,并順勢提出迎娶公主的請求。
這個結果,十分符合李世民的預期,不過他并沒有當場應下,只說考慮。
拉扯,李承乾表示理解,熱武器已經震懾住了吐蕃,祿東贊表現(xiàn)得再怎么無所謂,也無法改變唐王朝在國力、兵力、武器上對吐蕃的絕對壓制。
吐蕃斷定唐王朝不會跟他們玉石俱焚,但剛剛完成統(tǒng)一的吐蕃也不敢再跟唐王朝打一仗。
皇帝不表態(tài),吐蕃懸著的心就一直放不下,接下來的和談,勢必要退讓更多的利益。
一番拉扯過后,吐蕃被迫在當前邊界后退百里,作為新界碑,重新上的國書,完全將自己放在藩屬國的地位,答應歲歲來朝納貢,李世民心情大好。
祿東贊又緊接著提出遣吐蕃匠人到長安學習火器制作事宜,這個請求最終以失敗告終。
送走吐蕃人,李世民下詔在東宮設置崇賢館為太子學館。
學士,直學士,員數(shù)不定,學生二十人,校書二人,從九品下,令史二人,典書二人等。
隨后,又令朝中三品以上官員子嗣出仕東宮。
東宮炙手可熱,連長孫沖上門都頻繁了許多,李承乾啼笑皆非,他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
皇帝在補償,也在告訴他,曾經他想要的一切,皇帝現(xiàn)在都可以給他。
不過,現(xiàn)在他對另一個問題更感興趣。
貞觀十七年九月出發(fā)去黔州,一路上身體極速破敗,十一月死在黔州。
他是醫(yī)者,如今回憶過往,他的死何嘗不是撲朔迷離。
史書記載了他兩個死亡時間,算上墓志銘有三個,他的記憶和他的墓志銘不會錯。
當年的突厥就曾經借廢太子楊勇生亂,一度讓登基之后的楊廣很是頭疼。
他也是廢太子,他的謀反尚在謀劃之中,沒有真的起兵,很容易被陰謀家歪曲,做借口生出不該有的動亂。
他的死,是皇帝授意下面人動手,還是李治和長孫無忌私下里下的殺手?李承乾深吸一口氣,他注定逃不開權力旋渦,既然決定留在這里,曾經的一切就得慢慢算清楚。
背后若是皇帝,眼下就要忍辱負重,再強的英雄,終究會有老的那一天。
若是長孫無忌和李治,等他登上九五之尊的寶座,殺身之仇,自有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