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yuǎn)道:“周教授認(rèn)識此人?”
周文彬道:“回大人,下官幾天前見過此子一面,當(dāng)時考較了一下,便覺得此子不凡,沒有想到此子的文章竟是寫得如此之好?!?/p>
“而且,李鈺才9歲,不僅文章寫得好,詩賦方面同樣出色?!?/p>
說著便將那首賞牡丹念了出來。
眾人一聽,頓時驚艷,這賞牡丹寫得也太好了吧。
吳瞻臉色有些不太好看,好在周文彬并沒有提他,讓他免于難堪。
楊遠(yuǎn)笑了起來“9歲孩童竟然有如此才學(xué),當(dāng)?shù)闷鹨宦暽裢??!?/p>
一旁的師爺此時道:“李鈺此子如今在府城也頗為有名,那句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也是出自他之口?!?/p>
楊遠(yuǎn)這段時間都在府里為府試出題,還不太清楚外面的事,聽到這兩句,頓時臉色一變,追問之下,知道了李鈺和陳家的矛盾。
陳家在朝中有人,陳漸安馬上要成為吏部侍郎,陳家明顯是要為難李鈺,甚至斷了他的科舉路。
楊遠(yuǎn)斟酌起來,他雖然之前有不畏強(qiáng)御的稱號,但那是年輕不懂事。
現(xiàn)在為官這么久,也知道不能像之前那么鋒芒畢露。
要想為百姓辦實事,他的這官帽就不能丟,否則不當(dāng)官,還怎么為百姓做事。
陳漸安成為吏部侍郎,要為難他這個偏遠(yuǎn)地區(qū)的知府不要太容易,一旦被穿小鞋,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但李鈺如此才華,如果埋沒的話,又太可惜。
而且李鈺的文章寫到了他的心里,如果能成長起來,必定能為民做事,不能讓陳家將他打壓下去。
既然是張同知說要讓李鈺成為案首,那管我什么事。
這可是你陳家的人自己點的,他笑道:“張同知慧眼識珠,力薦李鈺為案首,本府雖忝居主考,卻也當(dāng)從善如流?!?/p>
他轉(zhuǎn)頭看向其他閱卷官,意味深長道:“諸位方才也都看過李鈺的程文,可還有異議?”
幾位閱卷官面面相覷,他們都知道張衛(wèi)明是陳氏族學(xué)出來的,也知道陳家有人在吏部當(dāng)官。
現(xiàn)在陳家和李鈺的矛盾被擺在了明面上,點李鈺為案首,只怕會徹底得罪陳家啊。
見沒人說話,楊遠(yuǎn)搖了搖頭“你們啊……”他拖長了語調(diào)。
“剛才不還說此文章能得案首嗎?怎么現(xiàn)在又不說話了。張同知身為陳氏門生,尚且不計前嫌,力薦其文,足見大公無私,張同知,你說是嗎?”
張衛(wèi)明徹底坐不住了,楊遠(yuǎn)這是想讓他背鍋啊。
還不計前嫌,大公無私,我真要這樣,也不會給李鈺安排到廁號去了。
他咬了咬牙開口“府尊明鑒,李鈺的文章確實出彩,但科場取士,講究的是‘三場一貫’,如今這才,是不是能做到三場一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