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話,那些覺得不該接手的都慚愧低頭,而覺得當仁不讓的則抬頭挺xiong。
雁來見狀又笑道,“事情雖然要做,可也不能沒有底線。所以,既然要我來解決問題,那就全都得按照我的要求來?!?/p>
有機靈的人已經(jīng)反應過來了,雁來說的是藩鎮(zhèn)之事、是她自己,又何嘗不是為官之道呢?
在某個官職上,總會遇到麻煩的、或者自己不想做的事,總不能就丟開不管吧?但若是事事照單全收,也會讓人覺得你好欺負,變成所有的事都讓你干,這時候,把握其中的“度”就很重要了。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自身的能力。
有能力的人,才有底氣說出“都按我的來”這種話。
更有人聽出雁來有讓他們出仕之意,更是豪情頓生、躊躇滿志,開始暢想自己該如何做出一番事業(yè)了。
雁來的注意力卻是放在了寫到一半才發(fā)現(xiàn)自己寫偏了”的感覺,可是從頭再寫已經(jīng)來不及,只能硬著頭皮繼續(xù)寫下去。
最后還是白居易開口,“這是元和初,我與微之將應制舉時,揣摩當代之事所成的策目,謂之銷兵數(shù)?!?/p>
所謂的“銷兵數(shù)”,意思是說,每年都會有一些士兵或是戰(zhàn)死、或是出逃,那么,如果戰(zhàn)死的名額不補上,出逃的兵士不追捕,那天下士兵的數(shù)量,自然就會慢慢變少,十年之間能少掉十之三四,軍費開支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
這樣一來,朝廷不必遣散軍隊,也就不會招致士兵的怨望。
聽起來似乎十分完美。
大概是察覺到氣氛不對勁,白居易越說聲音越小,最后還忍不住為兩人挽尊道,“那時我等年輕無知、慮事不周,讓諸位見笑了?!?/p>
其實那也不過是四年前的事。
不過白居易這么說,自然不會有人在這時候揭他的短。
雁來強忍住了扶額的沖動。
這完全就是書生之見,閉門造車的成果嘛!
之前怎么沒看出來,白居易和元稹居然也是一對臥龍鳳雛?
不過想想好像也不奇怪,白居易和元稹雖說出身算得上貧寒,但依舊是士族子弟,以詩書為業(yè),哪怕入仕之后當過一段時間的縣尉,但既不是主官、時間也不長,估計沒處理過什么具體事務。
對民生疾苦,他們雖然也看到了一些,并且因為詩人敏銳的感知力而產(chǎn)生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但說到底,他們既沒有切身的感受,也沒有充足的經(jīng)驗。
如此這般,想出來的社會問題的解決之道,當然不免失于幼稚。
……
但雁來沒想到,在場居然還有人覺得,他們的說法聽起來也有那么幾分道理——要不是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也不會爭論起來了。
她忍不住開口,“事情哪有這么簡單?”
眾人聞言都看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