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朝廷認不認都無所謂,畢竟他們也沒有能力派一個新的節(jié)度使去西域,去了也不可能真的從雁來手中奪權,但還是那句話,凡事要師出有名,雁來既然暫時不打算脫離大唐獨立,那么有朝廷的任命,當然比沒有要好。
也別覺得這是很容易的事,畢竟當年……不對,是以后,恢復了河西走廊的歸義軍的第二任領導者張淮深,為了一個歸義軍節(jié)度使的名分,可是跟朝廷來回拉扯了整整二十年,中間還換了幾個皇帝。
他最終等來了朝廷的使節(jié),結果別說領十一州的歸義軍節(jié)度使和領九州的河西節(jié)度使了,朝廷連旁邊的瓜州都不肯給他,而是給他單開了一個沙州節(jié)度使。
可以說是缺德到家了。
河西因此人心浮動,不久沙州發(fā)生叛亂,張淮深全家身死,沒兩年歸義軍就改了姓。
要說其中沒有朝廷的手筆,真的很難讓人相信啊……
當然安西軍跟歸義軍的情況完全不同。
歸義軍就在河西走廊,既是大唐的屏藩,也是大唐需要防備打壓的潛在敵人,而且歸義軍內部一直都是家族制,張氏既需要拉攏本地的大族來鞏固自身統(tǒng)治,又要借助朝廷的任命來壓制這些大家族,所以一旦制衡失敗,就容易翻車。
安西距離更遠,中間還隔著個吐蕃,內部也沒有那么多亂七八糟的事。
而且唐一還有一個殺手锏,那就是接下來的三方結盟。
安西軍作為結盟的一方,是得到了吐蕃認可的,大唐很難反對。那么對大唐君臣來說,一個朝廷任命的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肯定要比不聽朝廷號令的安西軍首領更符合自身利益。
但是萬一朝廷寧愿不結盟、不議和,也不肯正式給雁來這個名分呢?
這種可能性雖然很小,但也不是沒有。
畢竟德宗當年就是個記仇小能手。
他當太子的時候,大唐向回鶻借兵平定安史之亂,獲勝之后回鶻便仗著有功,在大唐橫行無忌,甚至連他這個大唐儲君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他去拜見回鶻登里可汗,可汗卻責怪他沒有對自己行舞拜之禮,將他的四個部下拖出去杖一百。
這事讓德宗刻骨銘心,登基之后也不肯給回鶻好臉色,還一度想聯(lián)絡吐蕃一起對付回鶻。
不過他這個人,血氣上來了就什么都不顧,但是血氣一退,膽子立刻變小了,所以行事也反復無常。平涼劫盟之后,又記恨上了吐蕃,為了拉攏回鶻一起打吐蕃,很快就同意讓咸安公主和親回鶻。
有點骨氣,但不多,甚至還不如沒有。
但是現(xiàn)在這個皇帝,性格和手段都比他爺爺?shù)伦趶娪驳枚?,甚至連皇位都是聯(lián)合宦官從親爹手里搶來的。如今他登基未久,正是年輕氣盛、躊躇滿志之際,萬一他覺得受了威脅,就是不肯低頭呢?
所以現(xiàn)在李鄘主動問起,有機會敲敲邊鼓,唐一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安西軍能夠放低姿態(tài)、以如此柔和的方式來提要求,李鄘也確實無法拒絕,肯定是要在后面的奏折里寫上一筆的,便笑道,“陛下若是知曉郡王的消息,也必然歡喜。想來定會派遣使者前往安西,迎郡王回京?!?/p>
“如此,雁帥也可放心了?!碧埔涣⒖檀蛏唠S棍上,“若是陛下能恩準雁帥親自送郡王回來,就更好了?!?/p>
李鄘眸光微微一閃,臉上的笑意真誠了一些,“雁帥可上書奏請,陛xiati恤,想來不會拒絕?!?/p>
大多藩鎮(zhèn)是不愿意進京的,因為不可能帶上大批兵馬,孤身入京,萬一被皇帝扣留了回不去怎么辦?越是心懷鬼胎的人,就越是不敢去賭這種可能。
雁來主動請求入京,無疑是一種旗幟鮮明的態(tài)度,承認西域仍是大唐的一部分。
皇帝怎么可能會不準?
……
雙方在雁來的事情上達成一致,氣氛也就變得更加融洽了。
這時李鄘才開始提起正事。
他沒問結盟是怎么回事,安西軍又是怎么做到這些的,而是直奔主題,“安西軍駐扎在此處,想來是屬意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