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今天到這里結束,是皇帝金口玉言說的。
所以現(xiàn)在,就要輪到他們來選擇了。
是冒著風險勸說皇帝明天繼續(xù)審案,對天兵窮追不舍,還是見好就收,先穩(wěn)住局勢再徐徐圖之。
不過真正的問題是,董承悅想求穩(wěn),而吐突承璀愿意冒險。
這也不奇怪,吐突承璀冒險是因為能獲得巨大的利益,董承悅又拿不到半分好處,為什么要卷進去?
臨時建立起來的聯(lián)盟岌岌可危。
思前想后,吐突承璀還是不愿意放棄這個難得的機會。
因為他比任何人都看得更清楚,陛下在……畏懼。
畏懼天兵,也畏懼掌控了天兵的那個人。
而一個帝王,為了消除心底的畏懼,讓自己重獲安寧,能夠付出什么樣的代價,吐突承璀也比任何人都更清楚。
一瞬間,他仿佛又回到了永貞元年。
德宗大行之后,皇太子李誦剛剛登基,就掀起了一場浩大的改革浪潮,要破除貞元以來的混沌陳腐之氣,為大唐帶來新的氣象。
然而改革觸及到了朝中幾乎所有權貴的利益,藩鎮(zhèn)、宦官、世家……誰都不愿意成為菜板上的魚肉,所以他們明明沒有聯(lián)合,卻還是自然地形成了同盟,或是積極反對,或是消極抵抗,一起扼殺了這次革新。
僅僅六個月之后,在以俱文珍、劉光琦為首的宦官集團的逼迫下,李誦被迫禪位給皇太子李純,退居興慶宮。
八月新皇登基,九月革新派的核心人物盡數(shù)遭貶。
這就是“二王八司馬”事件。
元和元年正月,太上皇李誦去世,是為——順宗。
吐突承璀每每想到那一年多的風云突變,以及前輩們的諸多手筆,都忍不住心情激蕩。
而現(xiàn)在,輪到他來主持大局了。
吐突承璀很清楚,皇帝一直期盼他能夠超越德宗朝的那些老人,以便將皇宮內外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他從來不是皇帝唯一的選擇。
在宮里,一切都要靠自己去爭、去搶,皇帝最喜歡的也是他這一點,敢想敢干,善于抓住時機。
眼下就是他苦苦等待的那個機會,一旦錯過,未必還會有下一次了。
就算有,也未必還能輪得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