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正如當初林睦的小作文留言所說——
【晴桑,你的方式只是在麻木神經而己,這么下去是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的。我覺得,你果然還是應該組個隊伍,與隊友抱團取暖,相互治愈或許,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雌小鬼的話帶有明確的目的性,畢竟她向來如此,把“我有心機”西個大字寫在小臉上,并且毫不自知。
可仔細琢磨,會發(fā)現(xiàn)她這個提議并不完全是空穴來風,甚至還有一定的必要性,值得一試。
這不禁讓陸清想起那個探究過無數(shù)次的問題——
【組樂隊的意義是什么?】
真比單飛更具備積極療愈的作用嗎?
他不好說。
只是明白,樂隊很少有能走到最后的。
哪怕是再強、再大牌、再有默契的隊伍,也扛不住隊里所有人時刻可能出現(xiàn)的矛盾或是人員變動。
如zazaki,臨行之前曾問過一句:“陸清,你以后會走音樂這條路嗎?”
看似輕飄飄的問題,當時自己卻在考慮過現(xiàn)實因素后,回答得干脆:
“不會。我沒那個條件?!?/p>
“…”
他不知道,那句回答到底代表著什么。
只是明白,類似的錯誤發(fā)言,在自己年輕的時候,說出了太多、太多。
以至于大學之后,在痛苦和后悔的推動下,瘋狂研習《如何正確表達》之類的語言藝術相關書籍,并且給自己定下了一個行為邏輯——
「沒有正反饋的話,可以不說。
這并非“報喜不報憂”,而是單純的,規(guī)避一些可能會出現(xiàn)的分歧。
世界線往往是會隨著一句不經意的話語而徹底崩塌、產生變動的。
或許,一句真話,就能摧毀原本可以扭改的一切。
所以,既然知道組樂隊終究會面對分別、離散,大家又為何還趨之若鶩呢?
為何想盡一切辦法的尋找合適的隊友呢?
為何拿出比尋找戀愛對象還要更多的精力,去搜索真正志同道合的伙伴呢?
隨著病情的發(fā)展,陸清己慢慢獲取到了答案——
「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