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詞宋便準(zhǔn)備走進(jìn)石碑前,就在他觸碰到詩碑的一瞬間,只見詩碑上竟然開始微微晃動,一道道金光自詩碑之中溢出,在廣場之上凝聚出了一道虛幻的影子。
這道影子身高八尺,儒袍加身,須發(fā)皆白,滿臉的圣人氣象。
“詩成者,皆應(yīng)有名。我雖不在凡塵,但仍心系天元,若天下有真才,仍可繼我志,行我道?!?/p>
這道虛影緩緩開口,聲音雖然平淡,但卻蘊含著一種說不出的威嚴(yán),讓人不敢有半點褻瀆。
聽到這道聲音后,詞宋立刻反應(yīng)過來,立刻對著虛影拱手一禮,恭敬回道:“弟子詞宋,拜見屈圣?!?/p>
在場的所有學(xué)生見到這一幕后,也都紛紛停止了原本的行為,紛紛看向詞宋。
“這位師弟為何從未見過,難道是今年新招來的外舍弟子?”
“不是,他身穿的儒袍雖和我們學(xué)堂類似,但看起來卻比我們學(xué)堂的儒袍更寬大,且衣擺長度也是不同,衣物之上卻有細(xì)微的紋路,更像是在世家的服飾,看起來有些像是顏圣書院的衣著?!?/p>
“顏圣書院?難道這顏圣書院也有以詩入墨的天才了?”
一瞬間,廣場之上議論紛紛,所有人都在討論詞宋的身份,而廣場中央的詞宋此時仍在虛影之前,滿臉的震撼與崇拜。
屈圣虛影直接拋出了他的考驗:“以‘兄弟之情’為題,七步成詩,觀你才氣。”
“兄弟情?七步成詩?這buff是不是疊的有點滿???”
聽到屈圣的問題后,詞宋的嘴角下意識抽搐了一下,你干脆告訴我答案得了,還整這些。
沒錯,詞宋想到的答案正是家喻戶曉的“七步成詩”典故,這個故事講的是曹植、曹丕,這首詩寫于黃初元年,也就是曹丕稱帝為魏文帝的那年。由于曹植和曹丕曾有過爭封太子的日子,曹丕心里忌憚,因此有意除掉曹植,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作詩,最后曹植在悲憤之中,七步成詩。
這首詩,也是詞宋從小就背過,但是直到上了大學(xué)之后才知道有兩個版本的著名詩句《七步詩》。
詞宋并沒有提筆,也沒有經(jīng)過太多的思考,緩緩開始了背誦:“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就在詞宋剛說詩詞時,在場的眾位學(xué)子緊接著也開始剖析起詞宋的詩詞。
“這首詩詞,并非只是寫兄弟情誼,在我看來,這更像是兄弟對峙反目,其中一人對于兄弟的控訴?!?/p>
“對,我也同意,那兄弟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dá)了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萁”是指豆莖,曬干后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這更說明了兄弟之間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達(dá)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p>
“這最后兩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才是真正的神來之筆,正可謂是點睛之筆,將整個故事的精髓都融入其中。而這個故事,也恰恰是對于兄弟情誼的一種深刻的描繪,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只能說,不愧是孔圣學(xué)堂的弟子,他們幾乎是瞬間就將詞宋背誦的詩詞剖析的一干二凈,甚至連詩詞的背景都推測的大差不差。
隨著詞宋緩緩的將詩詞背出,屈圣虛影聽到詞宋的詩詞后,須發(fā)之中竟是流露出一絲觸動,緩緩開口道:“好一個‘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以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相殘,最后一句話中不僅帶有同胞之間的勸慰,還蘊含著真切的兄弟情誼。”
聽到屈圣的夸贊后,詞宋并沒有太過激動,反而緩緩?fù)撕笠徊?,躬身行禮道:“謝過屈圣認(rèn)可?!?/p>
就在眾位弟子感嘆詞宋的才華能被孔圣所認(rèn)可時,屈圣虛影再次開口道:“轉(zhuǎn)瞬成詩,驚世之才,有你一人,詩道不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