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的結果很快就出來了,直接淘汰了三分之二,客棧里瞬間空下了一大半,“二”字題真的是大殺器。
宋修之依舊是第一名,學霸光環(huán)真是讓葉信芳不服不行。葉信芳這次考的是第三十四名,劉俊彥二十一名。
院試只考兩場,最后只有三百個人獲得功名身。
葉信芳想起梁啟超說過的一句話:“邑聚千數(shù)百童生,拔十數(shù)人為生員;省聚萬數(shù)千生員,拔數(shù)百人為舉人;天下聚數(shù)千舉人,拔百數(shù)十人為進士”,這并不是夸張的話,童生到秀才的錄取率不過百分之一,秀才到舉人又只有百分之一,舉人到進士又是百分之一,古代的科舉就像是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競爭也就越激烈。
而大昭皇朝,建國不過幾十年,還是一個皇朝初始的時代,人才凋零,因而讀書人錄取率相對高一些,此次院試,參考者五千人左右,錄取三百人,比例達到百分之六,已經是非常高了。
依舊是非常繁瑣的檢查手續(xù),考場上卻空曠了許多。
第二場考試也被人們稱為復試,雖然這么叫著,卻增加了一個題型,算術題。
“九百九十九文錢,時令梨果買一千。一十一文梨九個,七枚果子四文錢,梨果多少價幾何?”意思是梨子和果子一共買了一千個,九個梨十一文錢,七個果子四文錢,問梨子和果子單價各是多少。古代的算術題一般都比較簡單,對于葉信芳來說讀題和寫題比解題更難,幸而他對于院試做了充分的準備,有專門練習過如何做古代數(shù)學題。
繼之前的神題“二”之后,這次題目是:“我四十不動心”。
葉信芳:……
這題目乍一看還以為進入了言情頻道,實際上是來自《孟子》,聯(lián)系前文方能解答。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痹馐枪珜O丑問孟子:請您出任齊國的丞相,實行自己的政論,就此建立霸業(yè),這樣,您是否動心。孟子的回答很淡然:我過了四十歲就不動心了。
葉信芳下筆如有神助,從不動心說到淡泊名利再說到君子之德,沾沾自喜,自覺良好。
院試的難度,確實比縣試、鄉(xiāng)試要提升很多。而一個秀才功名,要奔波三地,就算是理想狀態(tài),一次就過,也要考上十場才能取得。
他想起清代曾經有學者認為,秀才是最見真學問的,因為相較于會試和鄉(xiāng)試,秀才試更加的公平嚴格,秀才作為士級別的最底層,利益干系不大,而舉人、進士就不同了,故而古代的科場舞弊案多發(fā)生在鄉(xiāng)試和會試,這兩場考試多方利益牽扯,閱卷又因保密的原因,容易出現(xiàn)暗箱操作,所以經常會有意外發(fā)生。而遍觀明清兩代的著名文人,有的也許考不上舉人或進士,但鮮少又不中秀才的,例如蒲松齡,十九歲參考,接連中縣、府、院試第一,名噪一時,最后卻屢試不中,直到過了七十歲才授了一個貢生功名。
下午才過一半,葉信芳就交卷了,答案已經寫好了,再檢查也無法更改,他本以為這次自己能是第一個出來的,沒想到一出考場就看到了宋修之。
對方此刻坐在書童帶過來的小板凳上,垂著小腦袋,一動不動,乍一看還以為脖子斷了。
宋修之第一場院試出來,總感覺自己身上一股子味道,為了避免第二場進考場要如廁,頭一天夜晚他滴水未進,考場上的清水也一滴不喝。
當然,最后的結果比較感人,不想小解的他,肚子疼得想大解。
“修之怎么這么快?”葉信芳問道。
宋修之緩緩的抬起頭,臉色慘白如紙,虛弱的道:“我想回去洗澡?!?/p>
葉信芳嚇一跳,這樣子感覺像是命不久矣了一樣。
“少爺出來就吐了好幾場?!睍钢鴫堑哪且欢褔I吐物。
葉信芳看了一眼,只感覺眼睛都要瞎了。
“我送你去醫(yī)館。”葉信芳又將他背了起來。
“我沒病,要回去洗澡?!彼涡拗吐曊f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