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俘儀式上,拉瑪一世親口贊譽了吳家的功勛。因此,這時候賞賜雖還未正式賜下,但吳家的威名早已在曼谷傳了個遍。
而這其中,尤其以潮州商幫反應最大,先前他們雖已達成了交好、投資吳家的共識,但此次獻俘儀式后才知道自己還是低估了吳家這次的影響,按通鑾弄出來的這個場面,吳文輝十有八九會被封為昭披耶,到時候可就真正是一方封疆大吏了。
吳天佑的身份,也從先前的宋卡城的特使,變成了暹羅境內炙手可熱的新貴家族代言人。他下榻的驛館門前,一時車水馬龍,府上的拜帖也如雪片般飛來。
不過這種事在從北大年出發(fā)前就有預料,他倒也并不慌亂。而且,這時正是最好的四處交游,聯(lián)絡人脈,為即將在北大年大展拳腳的吳家,尋找各種盟友和資源的時候。
他的父親吳讓在暹羅經營多年,雖已故去,但其在曼谷潮州、福建商人中留下的香火情和人脈網絡,依然深厚。憑借著這份關系,他很快就打開了局面。
接下來的數日,吳天佑異常忙碌。先是鄭重拜會了幾位與吳讓有深交的潮州商界耆老,特意送上南方帶來的土儀,以表不忘舊人之情。隨后,便是接連不斷的宴請。
而最隆重的一場,當屬由鄭懷仁牽頭,曼谷主要潮州商號作陪的接風宴,地點設在三聘街上最負盛名的“潮豐樓”,席面極盡奢華,山珍海味,各種珍饈美酒,一應俱全。
席間,氣氛熱烈。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話題自然引向了那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事。
而吳天佑只能再次拿出那套這幾天已經快被說爛了的說辭,即便這樣,也是聽得在場眾人驚呼出聲,言語間充滿了敬佩。
而之后,雙方本就有意,吳家什么都缺,而這些商人又什么都有,一通勾搭之后就達成了意向,在場商賈紛紛表示將同吳天佑一同南下,去往北大年一觀。
這些潮州商人原先僅存的那些許顧慮,在吳家新近獲得的煊赫地位以及吳天佑此番在宴席上的溫和態(tài)度之下,頓時為之一消,轉變?yōu)闊o與倫比的熱情。
宴席上,頓時充滿了對南方那片新得的土地的憧憬,以及對更多財富的渴望。
……
與此同時,北大年城外的金色稻浪此時也已化作了谷倉中沉甸甸的收獲。
在吳文輝和吳志杰盡心竭力的統(tǒng)籌和各種細致安排下,搶收工作總算是有驚無險的在雨季到來前完成。
而在這場收獲順利完成后,所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則是北大年城的整個秩序都越加平穩(wěn),無論是土人佃戶、農奴,還是華人士兵、移民,在這場搶收完成之后,心中都安定了不少。
不過吳志杰并未沉浸在這短暫的安穩(wěn)中,水稻順利收割入倉只是程分田,適時種植下一季秧苗,以及即將到來的大規(guī)模移民,都還需要他小心應對。
這日清晨,吳志杰只帶了少數親衛(wèi)和幾名管事便出了城,直奔北大年城西邊的塞武里河上流的支流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