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救治這些傷者的時候,易年看見了自己從未見過的一幕。
以前青山鎮(zhèn)上也有不少摔傷或是被野獸咬傷的村民,治療這種傷病簡單但又復雜。
簡單的是傷口就在眼前,不需要根據經驗判斷太多的東西,所有情況一目了然。
復雜的是這種傷病往往都伴隨著巨大的痛苦。
即使性子再強的人,也難以忍受刀針破皮肉之感。
就算嘴上能忍住不出聲,但身體卻是不受控制的,掙扎亂動的情況常有發(fā)生。
易年之前的做法很簡單,直接將人掐暈,但睡夢中依舊會動。
后來便開始根據書中記載的麻沸散配方找了青山不少地方,試了幾次后調配了出來,涂抹傷口周圍能有效的減輕痛苦。
不過易年不常用,因為太貴了。
麻沸散中幾味名貴藥材,青山十里八鄉(xiāng)根本沒有多少。
但還好,青山的人也很少。
而眼下的這些傷員現在就是這種情況,雖然在阿夏布衣與自己救治之時強忍著身體顫抖,讓二人更好的動手動刀,可那入了骨的疼不是那般好忍的,身體還是會不由自主的掙扎。
手里沒有麻沸散,易年不得不用最原始的方法。
就在準備動手將他們掐暈之時,阿夏布衣起身從旁邊的墻壁前的架子上取下了一個小罐。
易年治療傷口的間隙,抬眼望了過去。
只見阿夏布衣修長手指深入其中,拿出了一只肥胖的小蟲。
易年一眼便看出,那是蠱。
南嶼妖族中的苗族擅長用蠱,也善于養(yǎng)蠱。
蠱的來源簡單又復雜,將各種毒蟲集中在同一器皿之中,任其互相襲擊與吞食,最后存活下來的就是蠱,即毒蟲之王。
不同的飼養(yǎng)環(huán)境,不同的培育方式,養(yǎng)出的蠱蟲也不相同,種類極多。
根據書中記載,比較出名的有忘情蠱、腐心蠱、定魂蠱、同命生死蠱,等等等等。
易年只看過這幾種的介紹,至于別的不是沒有時間看,而是大陸關于南嶼妖族的記載太少,想看也看不到。
傳說放蠱的手法有三到四種,以手法的不同可鑒別法術的高低:伸一指放,戟二指放,駢三指四指放,后果各不相同。
一二指所放的蠱,中蠱人較容易治愈,三指所放就較難治,倘若是三指四指所放,幾乎屬于不治之癥,中者必死無疑。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刀劍功法之類,能殺人也能救人。
蠱亦是如此。
能殺人害人,自然也能救人。
而眼下阿夏布衣,便是在用蠱救人。
阿夏布衣將肥胖的蟲子輕輕放在那名傷的最重的土山族漢子傷口上后,蠱蟲仿佛瞧見了美味一般,身軀一動,瞬間便鉆進了傷口中,方才還在掙扎的漢子立馬消停了下來。
阿夏布衣瞧見,繼續(xù)動手處理著傷口。
沒了掙扎,難度降低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