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立國五百年,國運昌隆久盛。
五百年后,盛世不復(fù),仙京城危,大平將亡。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盛極必衰,天命難違。
繼承天之后,元良繼位。前五年,一切安好。此后天災(zāi)四起,民不聊生。每隔十年必有大旱,大旱過后必是大澇。大旱大澇,又致使疫病橫行,百姓們顆粒無收,哀怨四起。
先天怒,后使人怨。
先天災(zāi),后至人禍。
所幸,護國之教生老宗子弟紛紛入世,背劍下山,以畢生修為反哺人間。
遇大旱,則立壇求雨,以自身修為境界為代價與天道抗衡,為一地的百姓強行求來一場又一場甘霖。
遇大澇,則以血繪符,使宗門秘法以本命精血繪制黃符,截江斷河,保下一地百姓一塊又一塊田地。
遇大疫,則上山采藥,以宗門所學(xué)煉制丹藥,以身試藥后才分給百姓食用,以此救下一個又一個百姓。
生老宗弟子三千余眾,反而人人食不裹腹,面黃饑瘦。雖都是修行人士,但無論是立壇求雨,還是以血繪符,都對自身修為境界反噬極大,跌境者百余人,道消者十余人。
即使如此這般,可人力在這天災(zāi)面前顯得如此無用。每隔十年必有一場的天災(zāi)仍是不斷,大平百姓逃難者甚多,身死者不計其數(shù),大平億萬戶驟減?。。?/p>
父拋子,兒棄父,人間慘劇,屢見不鮮,若是一直這般下去,好像就只能……易子而食了。
大平開糧賑災(zāi),五百年頂盛國力在不斷的天災(zāi)面前終究也只是杯水車薪,曾經(jīng)的盛世顯得如此無用。
可這真的是無用功嗎?
起碼這樣的無用功苦苦支撐著大平這個曾經(jīng)無比輝煌的王朝勉強茍延殘喘著。
大平歷,元良三十一年,國運衰危。
天災(zāi)過后,人禍橫行。
原本是大平藩屬國的許多小國都想在這個茍延殘喘的王朝上割下一塊肉,分一杯羹。處于大平北方的蠻族也因天災(zāi)而與大平斷了貿(mào)易往來,原本開在邊關(guān)的互通集市紛紛關(guān)閉,使蠻族原本就不好過的日子更加雪上加霜。于是蠻族不斷騷擾大平邊關(guān),掠奪城鎮(zhèn),其南下之勢已成必然。
處于大平南方,生活在十萬大山的蠱族也對大平虎視眈眈,蠢蠢欲動。
好在大平邊軍底蘊還在,拼死守城,大平帝皇元良帝更是披甲親赴邊疆,力守國門,朝內(nèi)種種事務(wù)全權(quán)交給大平國師。大平邊軍士氣大振,接連打退蠻族進攻。元良帝更是手持傳國劍于陣前斬殺蠻族共主,卻也身受重傷,于班師回朝途中……駕崩!
這位年輕時喜好以美酒會友,喜好青衫游江湖的大平帝皇,卻最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史書記:大平歷,元良三十三年初,帝力斬蠻族共主,身受重傷,遂崩,葬邊關(guān)。
帝遺言,不必葬于皇陵,不必厚葬,就地安葬,死訊嚴(yán)守密,不可外傳!
朝中,大平國師秘知帝崩。帝崩,嫡長子即位,年僅十三歲,國號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