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實在的,
李憂這么做,對姜維來說,確實可以稱得上太夠意思了,當然了,這也是李憂,對姜維在演義里面忠肝義膽的一種變相的補償就是了,
他當然知道,后世有很多玩笑,說是劉禪因為姜維的名字不在出師表上,所以不愿意重用姜維,但實際上,演義之中的后主,雖說比不得一些真正的有能力的君主,但你要是說他不是明君,那多少有些冤枉人了,
如果劉禪真的僅僅因為姜維的名字不在出師表上,就不愿意去信任他,諸葛亮之后,姜維自己組織的十一次北伐,是誰給他搞得后勤,如果沒有劉禪下令,他怎么可能組織的了這么多次的北伐?
這不是無稽之談嘛!
或者說,劉禪從最開始一直到蜀漢滅國之后,也沒有辜負過姜維一次,甚至最后蜀漢已經(jīng)滅亡,劉禪在被軟禁的洛陽府邸中,得到了姜維那封“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的密信后,也沒想過要將這封密信直接銷毀,而是一直承擔著可能付出生命的風險,將這封信牢牢的保存了下來,
否則的話,就憑姜維那投降的舉動,沒有這密信佐證,后世對他必然是要有千百般的罵名,這一點,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正是因為劉禪寧可被發(fā)現(xiàn),也要留下這封密信來保全姜維的名聲,才使得后人能夠窺見那段歷史的真正面目,
可以說,
劉禪對姜維雖然不像對諸葛亮那般敬重依仗,但也絕對是相當夠意思了,
只不過,
即便這樣,在當時,人們對姜維的評價也好不到哪去,畢竟從事實層面來看,姜維的北伐確實對蜀漢的國力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損傷,
并且當時的形勢,已經(jīng)和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不太一樣了,在漢丞相諸葛亮的時候,北伐雖然困難,但你也不能說準了,人家諸葛亮沒有任何北伐成功的可能性,
但姜維那個時候的國力,實在是有些太匱乏了,如果說諸葛亮那時候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在三成左右,那姜維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恐怕連一成的一半都不到!
“數(shù)伐中原空劬勞”,
這是當年大多數(shù)人對姜維的看法,
而這種看法,
是李憂絕對不愿意接受的!
沒錯,你若一定要從后世的眼光看,當年姜維的舉動,無疑是在空耗國力,可人,不能在所有事上都站在功利主義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總有一些事情,要高于其他,
就像姜維一樣,他自己當然知道北伐希望渺茫,但之所以一直堅持,一來是為了報答丞相的識人之明,二來,則是想要幫助他連見都未曾見上一面的漢昭烈帝來恢復大漢的榮光,像這等忠義之士,李憂是絕對不想辜負他的!
所以,
他才會讓姜維當這個凌煙閣的最后一人,
雖然蜀漢的那段歷史,現(xiàn)在的政務(wù)廳中只有他自己知道,但即便是現(xiàn)在,姜維的戰(zhàn)績,也足以作為入凌煙閣的標桿了!
“說到底,還是人家孩子自己爭氣,在戰(zhàn)場上打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功勞,連曹公對他都是贊不絕口!”,
李憂搖了搖頭,看向眾人道,
“說實話,我對曹公麾下的一些將領(lǐng)能排在他前面,頗有微詞,但這種時候,也不要計較這些就是了,表彰功臣,穩(wěn)定軍伍,才是我們最應(yīng)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