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去找中醫(yī)看病的人中,有三類人是幾乎占了百分之九十,這第一類是身上有點不舒服,去找中醫(yī)調(diào)理的;這第二類是男人補腎、女人治痛經(jīng);這第三類是西醫(yī)治不好,找中醫(yī)死馬當活馬醫(yī)的人。
我現(xiàn)在就說說第一類身上有點不舒服人,這類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舌苔白膩,他們?nèi)フ抑嗅t(yī)時,中醫(yī)師大概會說脾濕過盛,讓健脾祛濕,開的方子大概是“四君子湯”或“參苓散”等,這“四君子湯”的組成是人參、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這“參苓散”的組成是人參、茯苓、雞內(nèi)金、白扁豆、紅豆、薏仁、桔梗、砂仁、蓮子、炙甘草等。
對于這類處方健脾祛濕的效果是有的,但我肯定地說,效果不大,或許小說前有的讀者就吃過這類藥,這類藥吃下去后,暫時是有祛濕的效果,但等藥一停,后續(xù)還是會有脾濕的情況。之所以會有這個情況,是因為脾濕的來源沒抓住,導致治標不治本。(為了迎合對中醫(yī)不甚了解的讀者,下文我盡量用通俗的話講。)
有脾濕的這類患者,主要是長期從事伏案工作,缺少運動所致;或是四肢不勤,很少勞動出汗,這類人脾濕的根源是陽虛。
如果我們將脾胃比作是一片土地,那么脾濕就是土地太濕了,用茯苓等這些利水藥的意思是在這片濕的土地上開辟一條排水渠,讓水排出去。用白術(shù)等這些祛濕藥的意思是在這片濕地里放一些干土,用干土去中和濕土。這個想法是很對的,做法也是有效果的,但現(xiàn)在有一個問題,這些水是從哪里來的?
如果天一直下雨,那么在濕土地上不管怎么開辟排水渠或不管用多少干土中和都無濟于事的。
我們再想一下,如果這些水不是下雨來的,而是從土里冒上來的,那用開辟排水渠和用干土中和的方式,我想也是無濟于事的。
所以上述我說的大部分的健脾祛濕的藥效果不好的原因就在于此,只是單純的排水祛濕,不去管水的來源。
在《傷寒論》中,有三類健脾祛濕的方子,第一類是“苓桂劑”,有苓桂術(shù)甘湯、苓桂姜甘湯、苓桂棗甘湯這三個處方組成,這三個處方在用法上稍稍有點不同,但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解除我上文中打比喻的那個“天上下雨”的情況,為何這樣講,是因為此三個處方中,都有桂枝和甘草兩味藥,這兩味藥合起來是“桂枝甘草湯”,具有補助心陽,生陽化氣的功效。
用桂枝甘草湯補心陽,讓天不再下雨,一輪紅日當空照,再用茯苓利水,用白術(shù)祛濕,效果就有了。
這第二類的處方是“理中湯”,有理中湯和附子理中湯兩個處方,理中湯由人參、白術(shù)、炙甘草、干姜組成,附子理中湯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加了附子。這兩個處方中,都有干姜和甘草兩味藥,這兩味藥合起來就是干姜甘草湯,具有溫中散寒,補脾陽的功效。同時在附子理中湯中,不光有干姜甘草湯,還有“半個甘草附子湯”和干姜附子湯,所以這兩個處方能解決“濕從土里來”的問題。
這第三類處方是少陰證上的處方,像附子湯、真武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當然,用到這類處方時,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脾濕過甚了,而是身體少陰寒水泛濫了。將這類處方詳細分類的話,是不能歸類到脾濕過盛方面上,在這里寫一下,只是為了順帶提一筆,起一個畫龍點睛的功效。
好了,對于脾濕的理解已經(jīng)寫完了,或許部分懂中醫(yī)的讀者大概已經(jīng)懂了,其實像“四君子湯”、“參苓散”等這類處方,都是很好的方子,如果臨證時,根據(jù)病人的情況,在這類處方中加上補腎陽的附子、補心陽的桂枝或是補脾陽的干姜等,那效果大概會好很多。
好了,關(guān)于健脾祛濕的事情,我已經(jīng)寫得差不多了,但由于中醫(yī)派別很多,高手也很多,我所講的只是一點個人的愚見罷了,僅供讀者參考。
再啰嗦兩句,我這本書中涉及處方時,我沒有寫用量,一來時過境遷,我已經(jīng)忘了我當初開的劑量;二來中醫(yī)是一人一處方的醫(yī)學,我寫了用量,那這方子就死了,根本就不會再有什么變化了;三來看我這本書的有些中醫(yī)愛好者,基礎薄弱,不能很好的理解處方的方義,我要是將劑量寫上去,說不定有些讀者會按我寫的劑量抓藥服用,由于本書中涉及的處方大部分都是經(jīng)方,而且大部分經(jīng)方的效果都很強,誤服會出現(xiàn)不良反應,甚至有生命危險,這是我實在不愿意看到的事。
這本書中我會將大部分經(jīng)方方義和我個人的心得全寫出來,算是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要是對部分中醫(yī)愛好者有一點點幫助,那我就心滿意足了。
好了,再不能啰嗦了,書接上文。
那天早晨薛軍送我回學校,我站在校門口看見博舟拉著一臉不情愿的李文惠娟呢正往學校來。
我跑過去笑道:“師兄,你在做啥啊?”
博舟道:“媽的這小妮子反了天了,竟然不來學校讀書,去,你幫我把她拉進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