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微微皺眉,感到這個回答不能令人記意。她注意到顧嶼也在搖頭。
“怎么了?”她低聲問。
“建筑不只是藝術品,”顧嶼靠過來輕聲解釋,“它必須服務于人。忽視功能的形式創(chuàng)新是本末倒置?!?/p>
論壇進行到一半,有個中場休息。顧嶼帶著林薇去取飲料時,遇到了王曉楠和幾位建筑系的學生。
“喲,顧嶼,帶‘外援’來了?”一個高個子男生調侃道,被王曉楠用手肘輕輕撞了一下。
“林薇對建筑很感興趣,我就邀請她來了?!鳖檸Z自然地介紹,“這是林薇,文學院的。這幾位都是我們系的通學:張揚、劉靜、陳浩?!?/p>
大家簡單寒暄后,話題自然轉到剛才的論壇內容。
“我覺得第二位講者的項目很有意思,”王曉楠說,“建筑確實需要打破常規(guī),給人驚喜?!?/p>
“但如果只是為了驚喜而忽視功能,就有點”顧嶼話未說完,被張揚接過話頭。
“創(chuàng)新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嘛,”張揚不以為然,“普通人可能一開始不理解前瞻性的設計?!?/p>
林薇猶豫了一下,還是開口了:“我覺得,建筑就像文學一樣,需要創(chuàng)新,但不能脫離受眾。一部小說再富有創(chuàng)新性,如果完全無法讓讀者理解,就失去了溝通的意義?!?/p>
眾人都有些驚訝地看向她,包括顧嶼。
王曉楠挑眉:“但建筑和文學不一樣吧?建筑有更長久的存在價值,即使當代人不完全理解,未來的人可能會認識到它的價值?!?/p>
“但建筑是為當代人服務的,”林薇堅持道,聲音輕柔但堅定,“就像我們現在看過去的經典建筑,它們之所以經典,不僅因為形式美,更因為它們成功地服務于當時的人們,通時又超越了時代。”
顧嶼眼中閃過贊賞的光芒:“說得很好。建筑需要在創(chuàng)新與功能、當下與永恒之間找到平衡。”
論壇的下半場開始了,大家回到座位。接下來的兩位演講者都強調了建筑的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與林薇的觀點不謀而合。
最后一位演講者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是位年過花甲的建筑師,作品遍布全國,卻依然保持著謙遜和熱情。
“我從業(yè)四十年,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是:建筑不是關于鋼筋水泥,而是關于生活?!崩辖ㄖ煹穆曇舫练€(wěn)有力,“一個好的設計,應當能夠讓陌生人在這里相遇,讓鄰居在這里交談,讓孩子在這里嬉戲,讓老人在這里回憶。建筑是生活的容器,也是情感的載l。”
林薇被這段話深深打動。她不經意間轉頭,發(fā)現顧嶼正專注地看著演講者,眼神中有一種近乎虔誠的認真。那一刻,她更加理解了他對建筑的熱情。
論壇結束后,有個簡短的交流環(huán)節(jié)。顧嶼帶著林薇上前與最后那位老建筑師交談。
“李老師,我很受啟發(fā)您關于建筑與生活的觀點,”顧嶼尊敬地說,“我們在最近的一個設計中也嘗試l現這種理念。”
老建筑師感興趣地聽著顧嶼簡要介紹他們的社區(qū)文化中心項目,不時點頭。當顧嶼提到林薇幫助他們完善設計理念時,老建筑師轉向林薇:“文學背景的視角?很有意思。你怎么看建筑與文字的關系?”
林薇思考片刻,認真回答:“我覺得建筑和文字都是講述故事的方式。建筑通過空間和光線講述,文字通過意象和節(jié)奏講述。但最終,都是關于人的故事?!?/p>
老建筑師眼中閃過驚喜:“說得好!年輕人,記住這個觀點?!彼f給顧嶼和林薇各一張名片,“如果你們有興趣,我的事務所偶爾會招收實習生,不僅是建筑系的,也需要多學科背景的人才?!?/p>
這個機會出乎兩人的意料。顧嶼感激地接過名片:“非常感謝您,我們會認真考慮的?!?/p>
離開論壇現場,夜空已經繁星點點。涼風吹來,林薇不自覺地把外套裹緊了一些。
“冷嗎?”顧嶼關切地問,“要不我們走快一點?”
“沒關系,慢慢走挺好?!绷洲逼鋵嵑芟硎苓@個寧靜的秋夜,“今天的論壇很有意思,謝謝你的邀請?!?/p>
“應該我謝謝你,”顧嶼說,“你今天的觀點給了我很多啟發(fā)。特別是關于建筑需要與受眾溝通的那段?!?/p>
林薇微微臉紅:“我只是隨口說說,班門弄斧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