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行前,他找到了在喀什結(jié)識的哈薩克族木雕師傅努爾江,希望他能推薦一位熟悉草原的年輕人同行。
“我需要一個真正懂這片土地的人。”他說。
努爾江沉思片刻,笑著拍了拍身旁一個身形健壯、眼神明亮的年輕人:“這是我表弟木拉提,剛從牧區(qū)回來。他比我知道得更多?!?/p>
木拉提爽朗地笑了:“早就聽說你在喀什做了不少事,我倒想看看,你說的‘活態(tài)傳承’能不能在我們草原上生根?!?/p>
三天后,林硯和木拉提踏上了前往伊犁河谷的路。
初春的草原依舊寒風凜冽,天空低垂,云層厚重如鉛。
林硯第一次親眼見到游牧營地,心中不由自主地涌起一股敬畏。
遠處,牛羊成群,帳篷連綿,炊煙裊裊升起,仿佛一幅古老而鮮活的畫卷。
木拉提一路熱情介紹,帶他熟悉環(huán)境,甚至親手教他如何辨認草場走向、判斷牲畜健康狀況。
林硯一邊認真聽講,一邊用手機錄下關鍵內(nèi)容,準備回去整理成研學資料。
“你們這些城里人,連騎馬都不會吧?”木拉提故意打趣道。
林硯笑了笑:“我是不會騎,但我愿意學?!?/p>
當天下午,在一座高大的氈房前,他們見到了巴合提大叔。
老人穿著傳統(tǒng)的哈薩克長袍,面容冷峻。
他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你真的來啦!”
林硯點頭回應:“是的?!?/p>
接下來的兩天,林硯完全融入了牧民的生活節(jié)奏。
他跟著大家打包羊皮帳篷、搬運干糧、檢查馱馬狀態(tài),每一個細節(jié)都親力親為。
他認真記錄,拍攝短視頻,甚至連阿麗婭這位隨行攝影師都被他的專注打動,悄悄按下快門,留下了一幀幀珍貴的畫面。
夜幕降臨,篝火燃起,年輕牧民圍坐一圈,開始閑聊。
有人忽然開口問:“你們城里人,連牛都沒見過吧?怎么敢跟我們上山?”
火光照亮一張張年輕的面龐,他們的眼神中帶著些許挑釁,也藏著一絲好奇。
林硯沒有反駁,也沒有解釋。
只是站起身,從隨身的行囊中取出一只銅壺——那是喀什老茶館修復初期,維吾爾族銅器匠人親手打制的第一件作品。
“我們城里人,也許沒見過牛羊,但見過人心?!彼f著,熟練地往銅壺里加水、放茶葉、加奶皮子,火光映著他沉穩(wěn)的手勢,奶茶在壺中咕嘟作響,香氣慢慢升騰。
幾個年輕人愣了一下,沒人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