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用力按住胃部,艱難地將視線挪開,嘴唇囁嚅了一下,但拒絕的話還沒說出口,烤餅已經(jīng)被塞進了他的嘴里。
“吃吧?!蓖婕宜实卣f著,人已經(jīng)在他旁邊坐下,“能跟我說說這支曲子嗎?你們好像都能聽懂?”
少年遲疑片刻,伸手接住了烤餅,珍惜地用牙齒咬了一小塊。
他一邊咀嚼這來之不易的食物,一邊小聲作答,“我們這些人里,至少有一半是唐人,另一半也是說唐音、從唐俗的。”
玩家眨巴了一下眼睛,“唐人就都懂音律嗎?”
少年搖了搖頭,“我不知道。但是在西域,就算是不通音律的人,一定也聽過《折柳》?!?/p>
“折柳送別!”一個玩家恍然大悟,“這是跟親朋好友分別的時候唱的曲子啊!西域的唐人都是從關(guān)內(nèi)遷來的,肯定都聽過這首曲子,所以才那么流行,人盡皆知?!?/p>
“哦,我知道了!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少年雙手捧著烤餅,默默打量著玩家們。
他們說話的語氣很微妙,更像是在說別人的事,好像他們既不是唐人,也不在西域似的。
可是他們知道《折柳》,知道李白,還能如此自如、如此隨意地引用詩句。
說話間,一支曲子已經(jīng)結(jié)束了。
寂靜之中,一種悵然的情緒在流民中間傳遞著。但是不等這種情緒凝聚醞釀,新的曲子已經(jīng)響了起來。
玩家立刻扭頭去看少年。
少年慌忙咽下口中的餅,“這次是《陽關(guān)》?!?/p>
“這個我知道,陽關(guān)三疊!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那你說,上一句是什么?”
“呃……”
“這首詩作者是誰?”
“呃……”連續(xù)卡殼的玩家不干了,“為什么突然就開始背詩了??!”
“因為這是在大唐啊,你不覺得很應(yīng)景嗎?”
“那你來說,作者是誰?”
“呃……”該玩家一下子也卡殼了,“等等,答案剛剛還在我的腦子里的,怎么一下子又忘記了?你讓我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