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劉弘與盧植在太學(xué)的林蔭道上緩步而行。
盧植說著經(jīng)學(xué)典籍,劉弘則說著近日來聽到的洛陽傳聞,雙方雞同鴨講,倒也十分閑適自在。
兩人行至一處書閣前,迎面遇見一位身著朝服、寬袍大袖、神態(tài)頗為悠然自得的中年官員,正是新任太中大夫劉寬。
少年天子新登大位,總是少不得要找上幾個帝師的。
劉寬是漢室宗親,又是以寬厚仁恕聞名的大儒,這帝師之中有他的一個席位,倒也正常的很。
見到劉寬,平日里喜怒不常展露的盧植,竟是很明顯的加快了腳步,快步朝著遠(yuǎn)處走去。
劉弘立刻秒懂。
兩人是故交,而且多半是先愛后恨的那種!
“子干!別來無恙乎?數(shù)年不見,為何行色匆匆?”
劉寬倒是笑容可掬,遠(yuǎn)遠(yuǎn)便拱手招呼,聲音洪亮。
盧植無奈停止遁走。
劉寬湊上前來。
劉弘在一旁觀察,只見劉寬衣袍下擺沾著些許泥土,手指似乎也有些污漬,與他光鮮的朝服形成反差。
他心中立刻浮現(xiàn)出關(guān)于此人的傳聞:性情溫厚,不拘小節(jié),尤不喜沐浴洗手,其“邋遢”之名,士林皆知。傳其一次外出時,有百姓丟牛,誤認(rèn)劉寬駕車的牛為己物,劉寬不與爭辯,任其牽去。后百姓尋回己牛,慚愧還牛,劉寬亦不以為意,一笑置之。
值得一提的是,劉弘讀書雖不多,但自從來到東漢以后,已經(jīng)聽說過不少這種丟牛的故事了。
更離譜的是,故事架構(gòu)幾乎完全相似,都是有百姓丟了牛,然后看到某人的牛,以為是自己的,接著某人也不爭辯,直接將牛給百姓。后來百姓的牛找到了,又來給某人道歉,某人自然是大度的不以為意。再之后,自然就是某人的寬厚之名流傳天下。
這種相似度,放在后世,是要狠狠被批抄襲的。而在此時,大家卻用的樂此不疲。
不過想來也是,臥冰求鯉這種事都能拿上桌來好好夸贊一番,士人們確實(shí)是沒什么事做不出來的。
察舉制嘛,不丟人。
營造個少年神童的名頭,方便以后走捷徑。這種事,即便放在后世也是不少的。
至于百姓怎么看?
愛看不看。
此時盧植雖然停下了腳步,可面對劉寬依舊有些冷淡。
劉寬倒也不覺無趣,在自顧自的與盧植一番寒暄后,他轉(zhuǎn)頭看向劉弘。
兩人互報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