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聞聲,臉上瞬間綻開暖意,快步走過去,掏出手帕替兒子擦汗:“阿備練完了?快去洗洗,灶上溫著粟粥。”
她抬頭看向劉弘,眼神交匯,無需多言,默契自在其中。
劉弘的目光掠過忙碌的工坊,落在那些飛轉的錠子上,微微頷首。
想到最初建立這個工坊的艱難,即便他是個穿越者,也要掬一把辛酸淚。
不論何時,要創(chuàng)業(yè),通常只有兩條路。
其一,從底層一步步廝殺出來,通過“吃人”來不斷壯大。
其二,用優(yōu)先于時代的科技。也不必如何優(yōu)先,有時只要比身邊人快一步就可以了。
當然,這是最通俗的法子。
“爺爺我要”并不在其中。
作為一個無錢無勢的穿越者,劉弘當然是……二合一!
誠然,此時商品流通并不頻繁,賣布也不算是暴力行業(yè)。但架不住他用技術提高產(chǎn)量,然后薄利“傾銷”!
先用大量產(chǎn)品以低價壟斷市場,然后再利用壟斷優(yōu)勢,絞殺其他對手,最后再逐步提高價錢。
其他對手都死了,百姓們不想選他也得選!
這是后世某些企業(yè)的常規(guī)打法。
至于市場怎么樣,是不是會死?
無所謂,這個市場沒有了,那就換另外一個嘛。
當然,劉弘是個體面人,絕不會做到涸澤而漁的地步。
錢,大家可以一起賺。
但是,他要先狠狠的賺。
……
“腳踏雙錠紡車”的圖樣,是他憑著模糊的記憶和反復的琢磨畫出來的,又請了鄰村最好的木匠王三,費了好些木料和時日才打制成功。
王三起初還嘀咕“瞎折騰”,可等第一架做出來,親眼看著吳氏腳下生風,雙手翻飛,紡線如流水般涌出時,他驚得眼珠子都快掉出來,連呼“神技!劉亭長真神人也!”
當然,劉弘是花了大價錢買斷了他這手藝,還簽了嚴苛的契書,確保不外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了,原料也得跟上。
樓桑里桑樹不少,但品種老舊,葉薄質(zhì)差,養(yǎng)出的蠶繭也小,絲線細弱。麻呢,也是本地常見的粗麻,織出的布硬邦邦,只能做麻袋粗衣。
劉弘利用亭長身份和逐漸寬裕的家底,托人從青州、冀州甚至更遠的蜀地,重金引進了葉片肥大、蠟質(zhì)層厚的優(yōu)質(zhì)桑樹苗,還有纖維細長堅韌的上等苧麻種子。這些寶貝,被小心翼翼地種在了劉家新置的、靠近水源的幾畝上好田地里。
劉弘親自盯著侍弄,施肥、除蟲、剪枝,像伺候祖宗一樣。
當時村里的老把式看著他精心伺候桑麻田,都搖頭嘆息,“劉亭長這是魔怔了?好田不種糧,種這些?”